正文

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7)

辉煌的丰碑 作者:鹏鸣


因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也因中苏两国领导人性格上的差异,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翻脸了,中苏关系由蜜月逐步走向政治上的对抗到军事上的对抗。

1962年春夏之交,由于苏联的策动和破坏,发生了震惊中外、影响极大的“伊塔事件”。5月29日这天,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大批拖儿带女、赶着牛羊的边民涌向伊犁霍尔果斯、塔城巴克图等口岸,他们手里拿着清一色的“苏侨证”,高呼“我们要到苏联去”。滚滚人流潮水般涌过中苏边境,最终6万多边境居民去了苏联,甚至有一部分党员干部也参与了外逃,伊塔两地有的边境县市党的基层组织一时陷于瘫痪。很多地方十室九空,合计损失牲畜30多万头,40多万亩土地没人耕种。

周恩来总理闻讯忙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情况。身居中南海的毛泽东望着窗外的百年古柏沉思片刻说,我看愿意走的不要硬留,我就不相信那边就是天堂,我也不相信他们这样做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周恩来的命令部署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派民兵和职工赴伊犁、塔城边境阻止边民外逃,实行“代管、代耕、代牧”。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伊犁区党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处置边民外逃事件,开展“三个一”教育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活动,重点放在党员训练和整顿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严肃处理共产党员参与外逃事件,通过开展镇压反革命和里通外国的斗争,力求纯洁党员和干部队伍。

事实胜于雄辩,很多逃到苏联那边的人都后悔了。不管是知识分子、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农牧民,统统被苏联人派往边远地区放牧,一待就是10年或是一辈子。他们像是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与子女与牛羊为伴,遭受当地人的白眼和歧视。苏联对新疆外逃人员的不满情绪有所察觉,进行了安抚,并试图遣返部分人员,但遭到中方拒绝。苏联解体后,百姓生活水准大幅下降,当年逃亡苏联的一些人试图返回新疆,未能如愿,流下悔恨的泪水。

1963年9月,毛泽东主席对新疆工作作出指示,新疆要做好经济工作。农业、畜牧业要一年比一年发展,人民生活要一年比一年改善。不仅要比国民党统治时期好,而且要比现在的苏联好。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意搞好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大力发展生产建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这一时期,新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摸索阶段,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被破坏,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坎坷和波折,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埋下隐患。

“文化大革命”时期,伊犁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直至1971年之后,各级党组织才逐步恢复。历时10年的“文革”结束后,伊犁自治州党的组织建设经过两年的徘徊后进入拨乱反正阶段。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恢复,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各级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至1984年年底,自治州有基层党委359个,党总支216个,党支部6287个,党员总数达6万余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