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樟木,边城故事 (2)

神的孩子去西藏 作者:李初初


在樟木,很多土生土长的夏尔巴人,利用口岸优势,做起了边境贸易,可别小看这些小小的店面,店主的藏语、汉语与英语往往都十分流利。店内有多来自尼泊尔的印度香水、纱丽、化妆品、食品,还有尼泊尔军刀、纯金银首饰等显得高档的商品,数码相机、摄像机等数码产品也应有尽有。不过,最让人侧目的当属柜台内的名表:浪琴、欧米迦、雷达,不起眼地摆在里面,若被人瞅见,会吓人一跳。“全是正品,这里关税低,价格比内地低不少。”店主说。

樟木小镇,相对于西藏大部分广袤的区域来说,她孤独地偏居喜马拉雅大山的南坡,开放而又封闭,喧嚣而又沉静,仿佛一则故事。听客栈老板说,在口岸开放初期,当时路况特别差,从拉萨到樟木,日夜兼程也要四天才能到达。现在快的一天半,有人甚至当天就能到达。最开始时,樟木没有电话,只有电报,信息从内地过来,也要好几天才能送达。

那时做边贸的人,多从拉萨采购羊毛和日用小商品等,然后用解放牌汽车运到樟木,再出口到尼泊尔。20世纪90年代末,出口贸易竞争变得开始激烈,很多人开始转向进口贸易,这些年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进口贸易的生意越来越好。加之出入境的旅游者越来越多,樟木小镇也越发繁荣,最开始简单的木板房也没有几间,现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栋栋高楼,林立在樟木沿山势迂回的马路两侧。

小镇上方,有一座名为贡巴萨巴的嘎举派寺院,两层高,正门前立有两根经幡。在樟木镇很少看到这种能在陈塘沟常见的立在门前的经幡。因为樟木镇的经幡,大多立在房顶上,可能与樟木地方紧凑有关,大家就把经幡立在房顶上以节约空间。

记忆中的樟木,还有一次是在2005年,那天从尼泊尔回到樟木,入了关,因为淋雨感冒,加上回来后馋嘴,与同行的上海、杭州“江南驿”的著名大厨“兔子姐姐”等人一起迫不及待地吃了一顿四川火锅,夜间肠胃不适,上吐下泻,虚弱得仿佛只有最后一丝力气在身体里游走。入夜,街上突然传来了一阵尼泊尔风格的音乐,我惊奇于自己在尼泊尔那么久的时间,好像都没有好好欣赏过那样的音乐。

我躺在旅馆里疲惫不堪,只有那一丝丝妩媚的音乐声,在缓缓地向我身体注入、注入,将我轻轻安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