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等:摄影发烧友(3)

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 作者:张滇


他们对摄影已经或者正在变得内行。首先就是对摄影器材行业很内行,什么红圈儿金圈儿啊、全幅半幅啊、入门级专业级的,他们往往如数家珍,谁要是第一回买相机,问到他们头上,他们就可以口沫横飞地讲上两小时。然后,他们对器材使用也比较内行,什么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家什按什么路数拍,都能侃出一大套。最后,他们对怎么把照片拍得好看也正在变得内行,什么曝光方式啊、白平衡设置啊、用光构图啊、PS调整啊都知道。他们正兴致盎然地奔跑在通往票友的路上。

他们蛮舍得为摄影器材花钱。他们一般都至少拥有了一台不错的相机(微单起步,单反主流),而很大一部分则正在不断地折腾器材,今天买一个这个,明天又卖掉一个那个,在器材上体验着满足与失望。兜里饱胀的发烧友基本都会直奔顶级而去,追求的就是“一步到位”,而囊中羞涩的则在翻来覆去地研究过“性价比”之后去“买自己买得起的最好的器材”。

他们正在兴头上,到哪儿都随身背着摄影包,那是必须的;他们的快门数飞快地增长着;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以摄影爱好者自居,在任何需要拍摄点儿什么的场合都乐于挺身而出;他们在各大摄影论坛里活跃着,博客微博微信里的照片时时更新,家里墙上贴着打印出来的自己的作品。

——当然,他们还没进入一个“轨道”,那个区别于摄影娱乐的、属于摄影创作的轨道(当然,他们多数并不打算要进入的,也毫无“必要”进入)。他们是真喜欢拍摄。多数时候,他们摁下了快门,并回看一眼觉得还不错,就已经很开心;如果事后这照片被某些人看到(比如网上),还获得了夸赞,那就真的已经心满意足(这就是“出片儿”了)。当然绝大多数的“作品”日后都躺进了硬盘,并从此消停;然后发烧友们就都开始为如何备份那海量的照片发愁了。他们正为硬盘产业积极地做贡献—但那没关系,拍摄的时候就已经幸福过了。与此相应,他们在拍摄之前没有策划,缺乏思想。自己有没有某种内心感受或者思考,需要如何来通过照片很好地呈现,这并不是他们打开相机的原因。他们的拍摄并不一定出于自己有表达意愿,而只是出于自己有拍摄意愿就足够(这种意愿他们总是有的)。他们享受的是“拍得有学问”,而不是“照片有问”。这一点他们会非常在意:要表现出自己的“已经很有水平”的拍摄技巧。

故此,他们致力于模仿。“你看我也一样能拍出来”是他们追求的境界。他们学着大师们的取景、构图、创意,“也”拍出来这样的一张、那样的一张。大师们拍的当然是大作,模仿成功了,大致意味着自己也有了大师的水准吧。的确很多人因为自己会开电灯,就以为自己跟爱迪生差不多了。人嘛,就是这样善于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

——嘿,再强调一遍,别以为俺这么说是一种“批评”。拿起相机就必须奔向摄影艺术家?凭什么啊,还有没有天理了。尤其摄影在数字时代变得简单化之后,它本身是如此适合当作一门生活娱乐,大家能够在里边感受到快乐就足够了。难不成你打个麻将就得奔向世界麻将大赛、捏个脚就得捏出个足底神经反射专家、唱个卡拉OK就得自己出唱片去?不就是拎个相机拍着玩儿吗,都已经玩得挺好了,非得想那么多干吗,累不累?

俺是大赞、大顶摄影发烧友们的。他们乐观积极、热爱生活,是拿相机的群体中最快乐的一群。他们不仅自己找到一种生活乐趣,而且乐于将这乐趣与他人分享;他们促进了消费,增长了GDP,同时还帮助稳定了社会。多好!难怪好多的爱好者在玩到发烧友程度后,就再也不继续前进探索了,因为这个阶段,拍照的幸福已经可以收获,而摄影的痛苦还没(或曰不必)开始。这是摄影娱乐的最高境界了。再要前行,哪怕是奔向票友,就都不是娱乐了,而是工作了,而是当个事儿干了。不轻松、不好玩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