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见:富而不贵的生活(2)

平静的坏心情 作者:孔见 王雁翎


对“贵”的政治学理解实际上把它当成了“富”的延伸,意指人在权力地位上的过剩和富余,没有精神上超越性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追求比别人更多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为此不惜牺牲社会人群的利益,是想把自己的尊严建立在别人之上,践踏别人的脊梁,给众人颜色看,制造不平等的事实。这种追求本身就是极其低俗,甚至是恶俗的东西,没有什么高贵可言。这种人其实就是一种小人、贱人。在城乡接合部,可以看到一些刚刚发迹起来的人,他们的举止做派会让人联想到开足马力的柴油拖拉机,趾高气扬地冒着浓烟。和这种经济上的暴发户一样,那些政治上的暴发户,尽管威风显赫,并不给人任何高贵的感觉,倒更显出了人性的粗俗。权力可以调配社会财富资源,使之集中在某一部分或某一个人身上,使其成为富人,却不能直接改变他内心品性的卑鄙,使之摇身一变成为贵人。

对“贵”的含义的另一种理解,是人本学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从人所拥有和假借的身外之物,而是从人本身来认识和评价人,把贵理解为一个人作为人本身存在的品性,也就是人的精神品位和心灵境界,以及所表现出的人格气象,具有某种超越性,具有超越世俗凡尘的气度风范。这种理解不看你兜里的钱有多少位数,不看你手中权力是什么级别,也不看你的出身背景有多么显赫,总之,不看你身上穿什么马甲,就看你作为一个赤裸裸的人是什么质地,在什么位格上。就植物而言,不管你是长在山顶、山腰还是山谷,就看你作为植物本身是什么材料。是小草,长到山顶上也不过是小草;是青松,长在深谷里也依然是青松。这种人本主义的理解源于古老的文化。在中国古典思想中,对人性成就给予了超出社会成就的评价,并将人性成就看成是社会成就的根基。在这种文化中,最高贵的人不是拥有财富和权力最多的人,不是皇帝天子,而是在人性修养上趋于完备的君子、圣人、真人,权贵往往是带有贬义的,富人的地位更为低下。

印度古典文化对高贵也有同样的理解。泰戈尔在《人生的亲证》一书中指出:在印度有贤人、智者、勇士,有政治家、国王和皇帝。但是在所有的这些等级之中,印度人所崇拜和选择的代表人物是贤者,“是以充满智慧的认识获得最高灵魂的人;是在统一的灵魂中发现最高灵魂与内在我具有完美和谐的人;他们是在内心摆脱了全部私欲而亲证最高灵魂的人;是在今世的全部活动中感受到他(最高神),并且已经获得宁静的人。贤者是全面证悟了最高神的人,他们已经找到了永久的宁静,与万物结合而进入宇宙生命中”。(《蒙达迦奥义书》)作为一种生灵,人之间的差别更多不在外在的生活形态,而在内里的心性涵养,这是更为本质的差别。事实上,人之间性命形态的差别远远超出他们生活形态的差别,这种差别甚至比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还要渊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