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散文的诗人——张晓风创作世界的四个向度(1)

色识 作者:张晓风


文:痖弦

文学的原型

早年喜欢读心理学大师容格的书,对他提出的文学原型理论,印象深刻。所谓原型,是指表现于神话和宗教中,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对人类历史发祥所起的定音作用。容格认为,在初民社会,神话是核心,仪式是典律,而神的意象和隐喻是一切叙述的模本;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基本价值观,以及最初的文化构成,均由此萌发,而文学,便在这原型之子宫的孕育下,成为待产的婴孩。

不知道张晓风的文学思想,曾否受到容格的影响,不过我发现她的作品,在总的精神归趋上,几乎都可用原型理论来诠释。所不同的是,她作品所体现的原型,涵盖面比容格更为广阔;神话、宗教之外,还兼及民间传说、寓言、童话,以及所有文字书写的古典文学作品。她的原型意识,并不限于对单一民族的探本穷源,而是将诸多民族神话加以混融后的整体审视;全世界重要的文化板块,如古代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希伯来,全都收纳在她神话思维的经纬之中。

张晓风曾在一次记者访谈中表示,影响她最大的两部书,一是《圣经》,另一是《论语》。这两部同属语录性质的典范著述,是她人生信仰和文学思想的源头活水。在写作上,无论她的想象怎样恣意驰骋、天马行空,这中西两部大经大典,永远是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原型意象和原型叙述。

古希伯来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神话世界,是张晓风长期涵泳的广大梦土,从“弥赛亚——受膏者”的创始,到“复国救世主”的引申,那充满炽烈信仰的宗教故事,她在青少年时期便耳熟能详。对于六十六卷新旧约,这部由二十余位才学、性格、感情、文字风格各异的学者、信徒们,经过漫长岁月集体完成的大书,很早便是她心灵的课本,也是她文学写作追求的范型。欧美作家一向视《圣经》为西方文学“伟大的代码”,是集隐喻(意象)、神话(叙事)、语言(修辞)之大成的宝库,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从其中借火。由于西方文学史就是一部宗教史,西方作家们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写作,早已成为一种传统。张晓风的作品,从内容、风格、结构、陈述方式,都明显地看出《圣经》的影响,不同的是,其影响的接受方式,是通过了中国观点的过滤与选择。张晓风从《圣经》中借火,并不是西方式的;既不是詹姆斯?乔伊斯、汤玛斯?曼、卡夫卡等人“神话主义”的故事新编(以古典的框架装填现代意念),也不是拉丁美洲作家“魔幻写实”的神话现实形态化,张晓风表现神话的取向,旨在反映现代生活的当下,以不落言诠的方式,暗示现代人的精神如何与古代原型遥相呼应,进而塑造属于自己的生命风格。在她的笔下,绝少原型概念的直陈,有时仅仅透过一则小故事、小典故的暗示,就可以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原型产生精神的交感。这种缩龙成寸、咫尺千里的手法,与西方作家动辄以长篇巨制来阐释一个神话、一种宗教意念的方式,大异其趣。张晓风所强调的,毋宁说更接近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精神。

相对于希伯来宗教意识的神话传说,希腊神话中神或半神的人性化、知识化,以及大家谱式的结构体系,中国神话也许显得片段而零碎(过去沈雁冰和钟敬文都曾有过类似的看法),但如果把《山海经》、《楚辞》、《淮南子》、《论衡》等作一个整合,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说中国也同样是世界上的神话大国,更是一个神话文学的大国。事实上从孔子解释黄帝四面、夔一足,中国神话与文学的互渗、互动就开始了。张晓风文学原型的主轴在此,也是她艺术形象运作能量的母源,借着这能量,她的文学得以向世界开展;借着这母源,她进入自主性的宏伟的叙事体系。如果说神话是人类生活和人类心灵历史的折射,那么张晓风作品所显彰的神话意蕴,便不只是神话的复制或还原,而是一种文化学上的“再神话化”。这也是为什么她每每刻意淡化神话的一般属性,而代之以浓厚的东方伦理色彩,以及若干社会功能取向,这种理性审视后的调适,正符合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理念。从孔子神话深谷中走出的张晓风,从某些角度看,倒有几分儒者的丰神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