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雅人深致——“抒情”与“言理”的交融 4

唐宋词经典 作者:杨雨


苏轼曾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五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这说明王巩被贬的这几年,是遭遇了巨大的痛苦的,两个儿子一个死在贬所,一个死在老家,王巩自己也因为水土不服等诸多原因九死一生。可就算经历了这么巨大的灾难,当几年之后王巩被赦免北归的时候,仍然充满豪气,“颜色和豫,气亦刚实”(《续资治通鉴长编》)。这是王巩的过人之处,也正是苏轼引他为知己好友的原因之一。

俗话说得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王巩遭贬的这几年,柔奴一直陪伴左右。如果说,以一个男人的刚强,再多再大的磨难都不能逃避的话,那么以柔奴这样一个弱女子,经历这么巨大的人生起伏和灾难,按一般的情理推测,是很容易被艰苦的生活击垮的。正是出自这样的常理推测,在王巩和柔奴北归的时候,苏轼也获免北归,和他们再度相聚,就忍不住问了柔奴一句:“广南风土,应是不好?”这一问,其实既是关心,也是安慰:“广南那么艰苦的地方,跟京师的生活条件没办法比,这几年你受苦了啊!”

从物质条件来看京城与地方当然是没得比的:北方的清凉与南方的酷热,北方的繁华与南方的荒凉,北方的先进与南方的落后……放着家乡京城的好日子过不了,偏偏万里跋涉跑到偏僻的南方去受苦。当然,这一问可能也还包含着些微的自责:毕竟,王巩和柔奴受苦的直接原因是因为苏轼,被牵连受罪那多冤啊!

可是,出乎苏轼意料的是,柔奴并没有对他倾倒满腹苦水、倾诉满腹牢骚,她只是微微一笑,淡淡地回答了一句:“只要我的心安,走到哪儿都是我的家乡。”

柔奴的回答和淡然处之的态度让见过大世面、经过大风雨的苏轼忍不住深深叹服,也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这就是这首《定风波》的来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