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可·波罗》 踏上“丝绸之路”(9)

马可·波罗 作者:劳伦斯·贝尔格林


一般人们认为,公元前628年,先知琐罗亚斯德就出生在巴尔赫。琐罗亚斯德创立了琐罗亚斯德教(即拜火教),这一教派结合了人们对火的崇拜和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信神灵和他们的身体都在火神庙里燃烧着永恒的火焰。琐罗亚斯德教派在世界上传播范围很广,影响深远。据说,这位先知77岁时在巴尔赫举行的一次拜火仪式上,被一个流浪汉谋杀。再后来,阿拉伯人侵占巴尔赫后,带来了他们信奉的伊斯兰教,并把这里誉为“母亲城”加以保护。马可说,“蒙古人入侵巴尔赫后,却疯狂地对它进行了破坏”。马可这里所指的是“1220年,成吉思汗率领十万骑兵侵袭巴尔赫城并很快将其夷为平地”这件事。

蒙古大军的手段极为野蛮和残忍。根据13世纪波斯史学家诸瓦尼的描述:成吉思汗“将巴尔赫全城的男女老少驱赶到一块平地上,按蒙古人的习惯将他们分成百人或千人一组,然后全部刺死”。进入巴尔赫城后,他又下令“杀死那些躲藏起来的幸存者,推倒城内所有的断壁残垣,同时还毁掉了所有的文化遗迹”。

对蒙古人来说,这些野蛮残忍的做法是他们奠定帝国根基所采取的必要手段,而对那些受害者来说,蒙古人发动的侵略战争,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浩劫。诸瓦尼接着说,“这次大屠杀之后,巴尔赫城彻底变为了废墟,绝大部分居民死于非命,死者的遗骨变为了尘埃,即便是昔日的有权有势者也从此家道中落,流离失所”。作为伊斯兰教城市巴米扬门户的巴尔赫城遭到这次毁灭性破坏后,人们便称其为“喧闹之城”“沉默之城”“哭泣之城”甚至是“诅咒之城”。虽然巴尔赫是通往“丝绸之路”和中国财富的必经之路,但它始终没能从这次大屠杀中恢复元气。

在巴尔赫,马可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无言的痛苦。他仿佛听到了曾一度享受繁华的受害者们的哭泣声,同时他也能想象得出这里被残忍的入侵者践踏之前的那种文明盛况。所以当马可沿着巴尔赫早期的入侵者亚历山大大帝统帅的大军的足迹继续赶路时,不禁对他多了几分欣赏。马可认为,这一地区蓝眼睛的居民都是亚历山大士兵的后裔(虽然士兵们未必是蓝眼睛),而且当地的羊和马也有亚历山大大帝军队马匹和羊的血统。据说,亚历山大大帝的坐骑布西法拉斯就是漫步在当地崇山峻岭间的所有马匹的祖先。

马可被亚历山大超凡的经历所激励,年轻的将军可以在这些危险地带生活并应对自如,那么他也应该可以。当然波罗他们只是商人而不是征战者,不过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在通往寻求财富的道路上,他们都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波罗一行就像是穿行在充满了暴力和杀戮的历史行程中的一支找寻巨额财富的军队。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帕米尔高原,马可说这里空气稀薄就连鸟都难以飞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