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书斋——心思(7)

夜晚的书斋 作者:曼古埃尔(Manguel, A.)


阿比·瓦尔堡死于1929年,享年六十三岁。他死后三年,他的几卷文集在德国出版,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他的祖国没有出过他的著作。他的作品支离片断,范围很广,是他图书室的又一个翻版,是他错综复杂思想的表现,是他不寻常心智的地图。他想把自己的直觉变成科学定律,愿意相信文学艺术的惊惧和恐怖是了解事物原因和作用的阶梯。但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归到‘记忆’的观念,认为记忆是欲望,欲望本身就是知识。他在一个片断中写道:“把艺术品作为某种向观众移动的带有敌意的东西来接受。”他企图利用图书馆来创造一个空间,在其中不是驯服这种敌意(他明白这做不到,只能产生破坏),而是凭他好奇的智慧和敬畏心把这种敌意反射回去。

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瓦尔堡图书室及其管理人员迁移到英国。六百箱书籍和家具设备都渡海到达伦敦。我喜欢想像许多船只载着多年来积累的图书航行在水中,还有一幅已逝主人的残缺画像也在船上,准备到外国去重建图书室。这些书起初存放在米尔班克(Milbank)的一所办公大楼里;三年后,伦敦大学同意存储这些图书,但不能重建椭圆形书架,按瓦尔堡的原意来摆放它们。所以,这些书只好仍旧存在米尔班克,直到1944年11月28日,瓦尔堡研究所在伦敦大学内成立。该研究所至今仍在活动。五十一年后,在汉堡市海尔维希大街原址,瓦尔堡的故居得以恢复重建,并按造原来的照片复原了图书室的布置,展出了部分的图书。任何人去访问时,都可以在阅览室稍事停留,感到瓦尔堡的精神似乎仍在这些值得纪念的书架中间孜孜不倦地工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