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英华 父亲周信芳就是我的中国(1)

画在人心的苦闷上:李宗陶艺术访谈录 作者:李宗陶


1

周英华拧开一瓶饮用水,举过头顶,倒在自己头上。上海京剧院二楼会议室霎时间肃静下来,满屋子的年轻演员仿佛都被按了暂停键,齐齐望向讲台前这位76岁的男人,前院长周信芳先生的小儿子。他们是来听儿子讲父亲的麒派艺术的。

这款亮相跟传统京剧里的不同,但在攫人视线这一点上,看起来一样有效。1925年11月末,周信芳在上海丹桂第一台的连台本戏《汉刘邦统一灭秦楚》演到第八本《鸿门宴》。

“先是那些背后插着旗的花脸和武生出来,一个个地亮相,念白,走圆场。我虽然觉得挺热闹,可又感到没多大看头。后来你们爸爸扮的张良出来了,我觉得眼前似乎顿时一亮。那天他穿的是一件绣金花的白蟒,头上戴的是顶白文生巾,望过去英俊又飘逸,一撩帘子,场上就是个满堂彩,以后一直掌声不断。我就这样一眼不眨地一直看到谢幕和散场。”裘丽琳——周信芳先生的第二位妻子,他们6个孩子的母亲,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家中阳台上对二女儿周采蕰(后改名周易)讲述这因缘第一面。

“就像阿拉爷(我父亲)一出场,啪一记扇子打开,全场视线都集中在他这把扇子上。”讲座结束后,周英华跟我解释这个“开场噱头”。谈到自己的绘画的时候,他会更频繁地提起父亲和他开创的麒派艺术。

演讲过程中,他也展示了掌控现场气氛的能力,兼得中国传统戏剧和好莱坞娱乐圈的精义:“一本戏四样东西顶要紧:出场、中心、节奏、退场。要暖场,要让观众记得你,要让人不觉得乏味。领袖气质就是从动物性、暴力和性这三样东西当中产生的,这是我三姐(周采芹,周家另一位可以写本书的人物,当然20多年前她已经写了,叫《上海的女儿》)告诉我的。”

周英华住在洛杉矶比弗利山庄。就在此次回中国前几天,在他据说如皇宫般的家中,他招待了当今美国总统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先生,他们共进了早餐。他的第二家Mr.Chow餐馆成为洛城好莱坞电影人与时尚圈名流的一处热地(Hot Place)已有41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