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趣青年来聚会(5)

干掉无趣 作者:陈全忠


一只闷骚的“鼠首”

松鼠会的创始人是个笔名叫做姬十三的小伙子。在松鼠们的眼中,这个江浙男生,是个极富生活情趣的人。他自己做菜,手艺不错,读博的时候和同学合租房子,把自己的小窝搞得很整洁温馨,喜欢旅行,是个背包族,非常注重生活品质。

如果要他选择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姬十三选择了“闷骚”。在姬十三参加一些活动时,甚至有读者专程前来目睹这个人的样子。他们很无奈地发现,这个人大部分时间很“闷”,在公开场合常常害羞,半天挤不出几句话。

2004年秋天之前,“姬十三”这个名字并不存在。走在复旦大学校园里的,只是神经生物学博士一年级学生嵇晓华,带着文艺青年影子的理工男。他时常闷头不语写点儿新诗,无奈“上不了台面”,只是悄悄留给自己看。

2004年秋天,嵇晓华有了“写点儿东西”的冲动。他把一篇论文改写成一个小故事,署名“姬十三”,群发到很多杂志编辑的电子邮箱里。整整两个月,嵇晓华一边在实验室做实验,一边等待着与“姬十三”有关的消息,但一切杳无音讯。

就在他觉得“应当放弃幻想”之时,一份科学杂志的主编,给“姬十三”回了一封信,重新燃起了嵇晓华的希望。他很快又给这个主编寄去了一篇关于时间感知的文章,“姬十三”这个名字很快变成了铅字。据说,当时很多小朋友看了文章,都给姬十三写信,信都塞爆了他宿舍的信箱。

他的科普写作之路,就此一发而不可收。在复旦大学校园的最后3年里,他是一边做实验写论文,一边熬夜写科学文章的博士嵇晓华;而在科学写作和传播的圈子里,他是渐渐被人所知的姬十三。他十分低调,一直瞒着导师,怕他说自己不务正业,影响做实验。

博士毕业之际,当其他同学正忙于找工作或申请出国进行博士后研究时,已与生物专业打了10年交道的嵇晓华,决定遵从自己的兴趣,不从事科研也不找工作,做一个“睡到自然醒”科普撰稿人,给杂志写稿子够他养活自己。

这个决定,在班里和家里都引起了小小的骚动。他的导师直到毕业时才知道,自己这个少言寡语的弟子,在科学传播圈里已经有了一点点“江湖地位”。而姬十三放弃了在上海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这也让在家乡舟山工作的父母有些不解。

“忙的时候要忙死,经常要给领导写讲话,还要陪喝酒,好没劲。”他跟父母解释道。

父母最终接受了儿子的决定,在他们看来,儿子没找工作,但过得也还不错。

“松鼠”们来聚会

刘旸,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细胞生物学博士。歌唱得极好,爱好古典音乐,松鼠会最活跃的女作者;

刘念龙,东莞某中学生物老师。有人誉他“几乎是在网络博客上横空出世的科学文章写手。短短几篇器官进化的文章,就尽得新科学写作的精髓,生动有趣而干净利索”;

瘦驼,烟台某大学生物老师;玩摄影、玩天文、玩自行车,在新京报开设《动物星球》专栏,动物问题拿去问他总没错;

小庄,高分子硕士,做过美编,玩过乐队,上海某科普杂志编辑,还写乐评;

彭茂宇,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芝加哥分校攻读遗传学博士。

苏震,天津某软件公司老总,数学专业出身。喜欢数学史和漫画……

名单还可以列很长。科学松鼠会成员几乎全部是拿了个理工科学位又跑来做写字的事,他们不光能把文字写得好看,业余爱好也丰富得不像常人以为的“理工男”、“女博士”。他们是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科学记者编辑,和一群有科学背景的公司白领。

这些人都是怎么找到“科学松鼠会”的,姬十三说他已记不太仔细,似乎一晃眼,身边就有了这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就像是他生活中本来就该有的属性。有朋友说,“学理工科的人,如果聪明又不呆不迂,那是很上品的”。难得他们还都性情温和,偶尔吵起架来也会很快冷静,自我反省,“也许我错了”。这是科学人的态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