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红小鬼”追寻来时路(1)

见证共和国往事 作者:余玮 吴志菲


开国大典阅兵地点与警卫方案的制定、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的护卫、周恩来参加万隆亚非会议的安保、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特大案件的侦破等,都与这位隐蔽战线的领导人、公安保卫事业奠基人相关连。

杨奇清一辈子命运跌宕起伏,极具传奇与神秘色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曾深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的器重,却不被一般群众所了解熟知;经由他亲手处理的大案、大事件件惊天动地,但他始终身居幕后;他屡建奇功,令国内外敌人、间谍、特务闻风丧胆,但“左”倾分子对他恨之入骨。

接受专访时,杨家后人时而自豪、时而欣慰、时而滔滔而语、时而沉默不语、时而潸然泪下。在杨家后人眼里,父亲杨奇清性格爽朗,思想开阔,襟怀坦白,但他更谨言慎行,处处低调。“他从来不觊觎更高的权力地位,习惯于极致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组织部署的战斗中,兢兢业业地工作。”

有人说,杨奇清是“共和国卫士”、“超级盾牌”,还有人称他为“擒特猎手”。但是,在杨家子女看来,父亲就是大山里走出来的“湘伢子”,慈祥的父亲是他们一辈子的精神导师。

“红小鬼”追寻来时路

1959年9月,时任公安部副部长的杨奇清到湖南进行调研,顺便回到了已经离开29年之久的家乡。回乡前,他一再强调:不搞衣锦还乡那一套。他只带了一个秘书、湖南省公安厅派的一个警卫和平江县公安局的一位干部,同坐一辆吉普车回去。

平江这块红土地,他太熟悉了,无数革命前辈在这里洒下了太多太多的热血——1928年平江起义前全县人口是73万,可是到1949年只剩下37万人口。尽管杨奇清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但是他觉得不能用手中的权力满足地方父母官的要求:“如果每一个人手握大权的人都为狭义的家乡而滥用手中的权力,那共产党成什么样了!”

平江县委的同志向杨奇清汇报工作,提出想在他的家乡嘉义镇建大会堂,杨奇清一听就表示反对,他说:“国家还不富强,群众生活水平低,不能铺张浪费,要注意影响。”县委的同志又提出购汽车和拖拉机,杨奇清耐心解释说:“公安部不管这些东西,我没有权力批呀!要钱、要车、要物,我都没有呀!”地方领导不禁愕然。杨奇清认为不能因为自己是平江人,就对平江搞特殊化,也不能由于平江是家乡,就要给予特别照顾。

在家乡,亲弟弟杨正湘提出帮忙解决一个工作。杨奇清说:“我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家庭服务的。”并叮嘱弟弟要在现有的岗位上好好工作,将党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两个外甥女见到杨奇清后,吵着要跟杨奇清到北京找个好工作,杨奇清劝说她们留下,建设新农村。

当然,他忘不了去祭拜祖坟、拜访长辈,给继母留下一些生活费。随后,杨奇清请平江县委安排,请来当地的老人们开座谈会,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