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为什么生活富足的日本人并不觉得自己幸福(1)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 作者:本田直之


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

——密斯·凡德罗(建筑大师)

近几年,很多调研机构都在发布世界各国的“幸福指数排行榜”。在盖洛普民意调查组织公布的2010年度调查报告中,日本的幸福指数是全球第81位。而雄踞排行榜前四位的(丹麦、芬兰、挪威、瑞典)无一不是北欧国家。

在北欧,各个国家的国民税金及社会保险金缴占比重几乎占到其收入的六到七成,国民拿到手的实际可支配现金并不可观,可却全都居于幸福排行榜的前列。

相反,日本国民的税务负担率才四成左右,国民手中所掌握的可自由支配现金非常充裕,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商品亦种类繁多。可相对富有的日本人,为何却难以感觉到幸福?我想,其罪魁祸首就在于,他们信奉美式的物质至上思想,而这样的价值观和幸福感之间是水火不容的。

2005年,日本经济再次跌入泡沫时期,从那时候开始,我对于日本人所持的“幸福观”的理解产生了“违和感”。当时,我刚刚开始东京和夏威夷之间两点一线的生活,一直在思考这种“违和感”是如何产生的(顺便说一下,据2011年的盖洛普“全美幸福指数调査”显示,我当时的居住地夏威夷是全美幸福指数排名第一的州)。

从2007年起,我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两点一线生活,每年也有机会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幸福指数排名靠前的国家生活,我发现,如果人类依然运用过时的价值观去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越来越难以感知幸福的真谛。

夏威夷、新西兰、澳大利亚……虽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生活简朴,却格外幸福,而物质高度发达的日本,人们却难以感受到快乐……往来这些国家的次数越多,这样的反差感觉就越来越突出。

就个人而言,其实我对物质的占有欲,比如一定要开名车之类的欲望,一点也不强烈。在刚刚开始双城生活的时候,我还在嘀咕,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才有这样的“违和感”,是不是因为夏威夷的价值观本身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样,我才会变成这样。但现在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让我抱定这种想法的决定性因素是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有消息称,近几十年来,美国人的住房面积以每十年20%的增速不断上涨(Spend Shift,约翰·耶森玛、迈克尔·德安东尼奥著,有贺裕子译,PRESIDENT出版社出版)。为了填充空旷的空间,人们内心充满着购物的冲动,使得家具、家电、服装、首饰以及玩具等数量急剧增加,就连家用汽车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

但是,这些都是通过贷款即负债行为建立起来的幸福。随着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破产,房地产神话随之破灭,曾经的幸福非但不复存在,甚至沦为不幸的枷锁。这些表面看上去是标榜富庶的东西,其实根本就是绣花枕头,作为不幸的佐证倒是再好不过。

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全都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之下,那就是相信自己一直会拥有稳定的收入,而整个家庭所拥有的资产将会源源不断地持续增值。

在夏威夷、新西兰、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和地区,虽然物质品种相对单一,人们的生活本身也很单调,但他们可以纵享大自然的恩惠和各式各样的户外体验,不会为物质和金钱所摆布,他们将生活重心转移到精神享受与切身的体验之上。我越来越确信,这些看上去乏善可陈的生活,其实是静水流深,简朴之中蕴含着更为丰富的质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