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周:隐藏让我们充满警戒、隐私和抱怨

活出生命的喜悦 作者:马克·尼波


人,如何能够再生?

——尼苛德摩问耶稣

我每每想起尼苛德摩,一个私下里信仰耶稣的法利塞党人,他在夜里化名拜访耶稣,他们进行深入的精神探讨,可在白天,这个人从未承认过,自己关于灵魂的疑问,或是与耶稣交往的事实。当然了,这无损于耶稣本身的教诲,却让尼苛德摩的余生,充满了伤痛和折磨。

这个故事描绘的,是一种隐忍不发的痛苦,这痛苦来自于,对真理未曾表达的应有敬意——即使这个真理,仅仅是我们内心的疑问。

或许,下面的说法更易于理解:每个人的身上,都活着耶稣和尼苛德摩,一个心灵深处的神祗,引领我们探索生命的真实,一个谨慎的秘密信徒,唯恐将真理示与他人。

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D.W. 温尼科特【注释】,将这种双重属性,定义为“真我”和“假我”:真我指引我们发现可信的东西,辨别虚假和真实;而假我,则是个长袖善舞的外交官,斡旋于种种疑虑之间,迫使我们选择一种,充斥着警戒、隐秘和怨言的生活方式。

【注释】温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1896 -1971),英国小儿科医师及精神分析师,因其幼儿发展理论上的洞见,享有国际声誉,文中提及的“真我/假我”概念,就是其最著名的理论之一。

这个理念,同样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每当我们经历一种改变(这种改变,我们内心有实实在在的感受),就必须选择,对于这新的真理,我们是要大胆地宣明,还是默默地隐藏?也就是说,是让自己的生活,依循这新的真理,进行相应的改变,还是依旧拒绝这种改变?

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以真我抑或假我的面目出现,取决于保持本真的意愿。保持本真,就是让我们,在外部世界的所作所为,与自身信奉的内在真理,保持一致,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的真我,也最终能够重生于世。

往往,我们摆脱不了恐惧,因循守旧,就算我们内心深知,事情早已更变。有多少次,我们发现自己,身处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必须去大胆地承认,曾经必需的,早已可有可无,必须唤起自己的勇气,付诸行动,追寻生活全新的意义。

我知道,每一次,我与真理交臂而过,却依旧用往日的方式,去思考去感受,便是将自己的生活,交予了心中的尼苛德摩。这样的我,便也有了双重的生活——在夜里,我偷偷倾听内心神祗的教诲,却日复一日,否认着这些真理。

不过,就算身处一分为二的生活中,内心的进退维谷,同样可以提供一个机会,就是让我们再一次,珍重真实的东西。

对每一个人来说,无论怎样伤痕累累,都可以在一个真理的瞬间,让内心神明指示自己,再生于世。

无论如何短暂,如何转瞬即逝,这些不断浮现的瞬间,可以修复我们的感受,那感受屡见不鲜,却不可或缺。那就是,切切实实生活的需要。

觉醒喜悦

静坐,回想你最近一次,内心的挣扎——你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不再真实可靠,却依旧照做不误。

如果可能的话,冥想自己这样知错难改的原因,如果转而信仰新的真理,你又害怕发生什么?

如果明天,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你的应对,是否会有所不同?

如果可以的话,不要因为自己像尼苛德摩那样,纠结挣扎而责怪自己,安抚内心中的他,告诉他坦然承认真理,其实并没有什么危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