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刘邦如何论功行赏(2)

刘邦与项羽 作者:朱永嘉


从这两段文字看,同样是论功行赏,刘邦比项羽要民主一些,项羽是以霸王自居,个人独断,刘邦则要大家一起讨论,宁可多花一些时间,在讨论过程中折衷平衡方方面面的矛盾,这样就平稳得多了,避免使矛盾尖锐化。刘邦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主张,但要讲道理,讲得大家心服口服。在利益和权力再分配上要处理得各方面都满意是不容易的,先封萧何为酂侯,很多人就不服气,刘邦以功狗和功人为喻,前方战将才服气。在排位次的问题上,曹参和萧何谁排第一,刘邦感到自己在封侯时,已经反对过诸功臣的意见,因而此次感到为难。是关内侯鄂千秋站在他一边为萧何说话,三条理由都站得住,刘邦在前方溃败时,是萧何为他补给兵员;前方缺粮,是萧何保障粮饷供给;前方失地,是萧何保全关中作为刘邦的根据地。项羽就没有这样一个可靠的后方补给,所以失败了。这些理由说得大家心服口服,鄂千秋因此从关内侯升一级,成为安平侯,那是帮刘平安度过了论功行赏这一难关。

上面两段诏令讲的是当时高级干部之间的利益再分配问题。实际上不过涉及二十多人,在此以下的中级干部的利益再分配,同样是刘邦所面临的难题。我们不妨看一下《汉书?张良传》,看张良是如何帮助刘邦处理这一难题的。其云:

汉六年,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而不决,未得行封。上居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数人偶语。上曰:“此何语?”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而反?”良曰:“陛下起布衣,与此属取天下,今陛下已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生仇怨。今军吏计功,天下不足以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又恐见疑过失及诛,故相聚而谋反耳。”上乃忧曰:“为将奈何?”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功多,不忍。”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先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且侯,我属无患矣。

从《汉书?张良传》这两段记载,可以知道刘邦讨论论功行赏的事,前后历时长达一年,可见此事之难办。第一批被封的不过二十多人,原来把张良封在齐,采邑多达三万户,他不敢要,多了遭忌,所以只要了一个留侯。大部分人还没封,一个个来处理,时间很长了,大家都在争功大小,如果摆不平要出乱子,但要摆平多数人,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么才能使大家安心慢慢等待,将来多数人论功行赏问题处理好了,即使少数人心理不平衡,那也不会成为大问题。雍齿封侯这个故事是解决使多数人安下心来的问题,关键是让多数人相信刘邦能公平对待自己。雍齿与刘邦之间的过隙在早期,是刘邦从沛县起兵以后的事,雍齿原为刘邦的下属,《汉书?高帝纪》云:

秦二年(公元前二〇八年)十月,沛公攻胡陵、方與,还守丰。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二日,出与战,破之。令雍齿守丰。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秦泗川守壮兵败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杀之。……魏人周略地丰、沛,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沛公攻丰,不能取。沛公还之沛,怨雍齿与丰子弟畔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