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刘邦与知识分子群体(1)

刘邦与项羽 作者:朱永嘉


秦汉之际,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在刘邦身边汇集着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有的是刘邦在沛县起事不久就参预其事的,如萧何与曹参,有的是在刘邦行军过程中,陆续来到刘邦身边的,如郦食其、陆贾、叔孙通,有的是在项羽那里不得志,然后转而投奔刘邦而来的,如韩信与陈平。其中有的人是文武双全,如韩信与曹参,而大部分是出谋划策和游说之士,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既当参谋,又当外交使节,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春秋末与战国时期,士大夫这个阶层崛起,他们都有周游列国,在列国兼并战争中寻找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

孔夫子与孟子都曾经周游列国,那时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不是很强,换一句话说,那个时期君择臣,臣亦择君,统一国家没有最终形成,各方都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在中国历史上,凡属分裂鼎足时期,都曾出现过这种状况,在这个纷争的过程中,谁能集中知识分子的智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谁往往就会是最终的胜利者。在这个问题上项羽不如刘邦,曾经是自己身边的人不能重用,结果跑到对方那里去,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且给了自己致命一击,如陈平与韩信便是。谁能礼贤下士,广纳各方建议,谁就能让这些士子忠心耿耿为他服务,田横与五百壮士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赵王敖的郎中田叔、孟舒等也属于这类例子。士子为人还得有一点气节,不能有奶便是娘,唯有如此,君臣之间才能建立比较牢固的相互关系,才能患难与共,不为一时一事之得势而左右摇摆。当然,这一点也是相对的,有时它也会随着根本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变化也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知识分子的作用,说到底是一个智库的作用,也就是信息量的占有与处置的能力。还有就是调节人际关系上,宣传和组织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协调得好,就能在矛盾冲突和斗争中,为当局者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为挽回败局,为赢得胜利取得更多的机会。

有了对刘邦与其知识分子群体相互关系的基本概念,我们再来分析几个具体案例,从哲学上讲我们便能从个别中看到一般,而不是就事论事了。

先说郦食其,毛泽东在一九六二年的七千人大会上讲霸王别姬那个故事,就提到了刘邦与郦食其的关系。《汉书?郦食其传》云:

郦食其,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衣食业。为里监门,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狂生。

郦食其见刘邦的情况前已言及,他为刘邦进军咸阳提出了先取陈留的建议。其传云:

问曰:“计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食其往,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食其为广野君。”

又,汉三年(公元前二〇四年)秋,楚汉相持于荥阳地区,韩信方东击齐,迫于楚军攻势,刘邦想退屯巩,郦食其不赞成刘邦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其传云:

食其因曰:“臣闻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臧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方今楚易取而汉后却,自夺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红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飞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楚,齐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