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俗世关怀 1

迎向诗意的逆光 作者:赵月斌


在地面上生活,人们需要的不多

食物、衣物、偷窃别人时

一小会慌张的胆怯

在地面上生活,人们洗脸

就去打水

人们点灯

就看见了黑夜的一部分

——《在地面上生活》

作为农民之子,“地面”就是江非的立场,作为农民之子,他不可能离开土地另寻捷径,只能踏踏实实地走在平墩湖的小路上,这在某种程度也就决定了江非诗歌的大致方向,他所追求的就是:“只要写出了人民在这个时代在怎样劳动、在怎样思想、在怎样动情,而又怎样在一个小村里蹲在墙根里晒着太阳,在一个小镇上踩着三轮车靠右行驶,在一个小城里坐在广场上面对落日而仰视,他们又是怎样在宿命中表达着伟大而质朴的人民智慧……”(《致辞》),也就是说,江非要表现的就是那种共时性的“在”,那种“在”的状态,这种“在……”型的镜头话语使得江非的诗歌既有定格瞬间的“抓拍”效果,又有秩序井然的“摆拍”功能,“地面上的生活”便可如愿以偿地诗化了。对于诗中的平墩湖,与其说发现了它的有意义,毋宁说发现了它的无意义,江非的诗学就是对俗世的生活进行镜像式描述,他所刻意捕捉的很可能是被主流的、高端的取景器所遮蔽、舍弃的那一部分。“太阳照在它的头上/太阳爱上了它了吗?/人类的太阳怎么会青睐一只平墩湖的小狗呢?”所以江非走的是一条“低端”路线,虽然缺少奢豪的长镜头,他也要用诗歌尽其可能地向清贫的穷人世界靠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