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虻:国际纪录片有各种流派,你说我们这种拍…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作者:徐泓


中国的“新纪录片运动”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1993年10月,央视《生活空间》从服务性栏目向纪录片栏目转身,很快成为这个运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它带动了电视纪录片这一节目形态风行全国。1995年,全国共有36家电视台设立了纪录片栏目,1997年这一数目增至46个。

而且这种节目类型在国际纪录片的众多流派中已经自成一派。

1997年8月17日至26日,陈虻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首届国际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包括怀斯曼在内的10位国际纪录片大师以及全国近500名纪录片创作者、实践者参加了会议。会议规模之大、学术水平之高,赢得了国内外纪录片业同行的赞誉。

会上,陈虻与研究台湾纪录片的一位学者李道明,私下里有一个交谈:

陈虻问:你们都是大师,知道国际纪录片的各种流派,你说我们这种拍法算哪一派的?

李道明不解地说:陈虻,你别太谦虚了。你们这种节目类型已经自成一派,这是一种风格。

陈虻还不自信。到北京国际电影周,他又听到了一位专家的评价,鲍波说:在看过许多纪录片以后,有一部片子胜过了所有的片子,给他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鲍波推崇的这部片子叫《姐姐》,正是《生活空间》的作品。

陈虻说:拍《姐姐》的编导李玉(李玉:1996年加盟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栏目任编导。2000年开始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纪实风格的故事片《今年夏天》。代表作:电影《苹果》、《观音山》。),大专毕业,她从济南电视台辞职,到央视《生活空间》应聘。我记得李玉当时提交给我的应聘作品是一条电视新闻,类似《焦点时刻》的现场报道。后来她拍出了《姐姐》这样的纪录片,并且自己开始写剧本,自己导演故事片,用社会集资到的45万块钱拍了一部故事片,获得了亚洲最佳影片奖。她的成长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不是每一株小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但是如果能长成参天大树的人才,我们会为之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

李玉曾经说:她加入《生活空间》团队的这段时光是“吸取营养最多的几年”。她当时拍摄的纪录片《守望》、《光荣与梦想》在央视内部评奖中频频获奖。

而《生活空间》的纪录片在央视内部各种节目形态中也自成流派。有一年央视台内选送金鹰奖节目,内容包括文艺晚会、电视剧,还有广告、动画片等,《生活空间》报送的节目是《大凤小凤》。审看节目的时候,来的都是各部门相应的领导,一个部门一个代表坐在那儿看。所有的节目一般看个开头,大家就说:明白了。只有放《大凤小凤》时,大家都说这个别停。30分钟的节目,从头到尾破例看完。文艺中心主任高健民说:中央电视台还有这样的节目,没看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