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虻:别用排斥的方式来接受我的信息。(2)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作者:徐泓


陈虻:审片的四层次:主题、结构、细节、节奏

每一年,陈虻要审看的节目数量接近上千部,他审看的每一个节目都要保证安全播出。

网友@故园风雨前在微博里描述了陈虻审片的状态:

他是一个一个,一遍一遍审。《生活空间》日播,片长10分钟,审一次常规说2到3小时,偶尔更长。《百姓故事》日播,片长10分钟,审一次常规说1小时以上,偶尔更长。《社会记录》一周5播,片长29分钟。审一次常规说1小时,偶尔更长。《时空连线》、《实话实说》未算在内。所以你可以算出来他的生命是怎样度过的,因为刨除这些跟编导们在一起的时间,剩下的并不太多了,简直太少了。

以《生活空间》时的审片为例,陈虻出任制片人之后,每一部片子他都看过、审过、评过,平均看过三遍以上。大部分片子是从拍摄前的构思立意就开始参与并出谋划策的。他看过就评,从选题的文化意蕴到结构的逻辑顺序,从段落的衔接到景别的搭配,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评。

陈虻说:对于一个片子的审查,我一般分四个层次:第一,看主题,看一个主题有无错误,有没有意义;第二,审结构,有了一个主题,看你用什么方式结构,结构过程中的每个段落,都承载着逻辑功能,是不是每个段落都实现了这个逻辑功能;第三,观察细节的表达;第四,检查节奏。

摘引陈虻对一个片子的一段评价,可以看出他审片时的用心程度,对技术把关的严格:

这个片子在处理的详略上,在处理的节奏上,在处理内容的表述上,在逻辑关系上,在镜头的剪接上,在很多方面,我觉得是很严谨的,而且应该说他的技巧很准确地表达了这个片子所要表达的内容,形式和内容非常吻合。

如此高强度的审片和高标准的要求,逼迫陈虻必须随时准备灵感闪烁、火花迸发、新招迭出。陈虻开玩笑地说:我自己都佩服自己能这么思如泉涌、妙语连珠了。

《共同关注》栏目的编导陈钰洁陈钰洁:时任(2008年12月)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编导,现任经济新闻部记者。在《智者的背影》一文中,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当天傍晚,陈虻老师审了两个片子,审片的时候,机房满满的都是人,目的只有一个,“听陈虻老师审片”。听说这样的情景,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有句话说“文人相轻”,当一个人能够自动地吸引周围人的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他散发出来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其实,我是抱着挨批的心理准备聆听审片意见的,但陈虻老师对于片子却只说了三点:第一,片子的亮点在于挖掘了救援人物的矛盾心理,但纯属歪打正着(一语中的,心里暗自佩服),第二,应该多一些特写,放大细节。第三,紧张的情绪并不依赖于音乐音效,而在于剪辑的节奏。仅仅几句话,却让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而此后陈虻老师的一番话更是让我终身难忘,他说:我不要求你们改片子,我希望改的是人,一个片子改得再好,收视率再高,终究是一个片子,而你真正在这个片子中学到的东西是最重要的。我希望你们能把工夫腾出来,多在节目外做做功课,多学习,不要只是跟一个片子较劲,不要总熬夜,这样下去,把身体弄坏了,什么片子都做不出来。

陈虻讲片子非常注重细节,他举过一个例子:连战去年来北京,台湾TVBS、东森、中天都来记者了,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全不一样,当然跟咱们的新闻比,就更有区别了。比如同样的一个镜头,胡锦涛接见连战代表团,台湾的电视可以把胡锦涛跟代表团员们握手的时间读秒,最后统计出来,胡主席跟某某、某某握手时间都是三秒钟,跟某某、某某握手时间长达六秒,最后发现这些六秒的人,都是台湾泛绿阵营,属于“台独”的激进分子。

从网络上收集到的纪念文章中,有一篇关于陈虻审片的记录很珍贵。此篇文章出自《东方时空·东方之子》一位年轻编导之手。据这位编导回忆,他当时向陈虻请教“选题越来越窄,怎么办?”

陈虻说:老“炒现成饭”,说明你们的选题思路没有变化。白岩松(白岩松:央视著名主持人,新闻评论员。曾任《时空连线》栏目制片人,现任《新闻1+1》栏目主持人,2010年9月出版著作《幸福了吗》。)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以前评论部是知不可为而为之,现在是知可为而为之,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

有的选题、人物,上面觉得敏感,觉得是个禁区,咱们是不是可以努一努,想办法碰一碰,不碰怎么知道不行呢?以前的《东方时空》,哥儿几个凑一块儿,总想碰碰不让碰的选题。碰,不是瞎碰,好片子出来,必须认识深刻、表达深刻,还要包装深刻,恰当有分寸地表达是获得信赖的方式。为什么把某个题材列为禁区,上面有上面的道理,怕播了出乱子,你通过有分寸地表达,上面一看,播了没事儿,下回就可能还让你继续往深里做。

这位编导是个有心人,在日记本上还摘要记下了他印象深刻的几句话:

关于敏感选题的触碰,陈虻说,不能冒进,否则在某一个选题上前进一大步,就可能付出整体后退的代价;

关于对我党新闻事业的忠诚问题,陈虻说,不分青红皂白的愚忠比不上带血的忠诚可贵。

关于典型人物的宣传,陈虻说,要学会挖细节,换角度。

这篇日记的时间是2007年12月1日。陈虻胃出血出院以后,他在带病坚持工作。转年的三月,他就被检查出胃癌晚期再度入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