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小武》一个人的遭遇(1)

在光影中旅行:程青松电影笔记 作者:程青松


不得不提的《冬春的日子》

1996年寒假,我在电影学院文学系上大一,我向小我两岁却是我师哥的贾樟柯借点录像带回家学习,其中有《冬春的日子》。

《冬春的日子》完成于1993年,导演王小帅。这部新中国第一部没有电影厂标,个人自酬资拍摄,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的影片,尽管从来没有在电影院上映过,却标志着中国独立电影——“电影手抄本”的诞生。这部黑白影片在它问世以后,不断被复制成录像带,在艺术圈和电影界传播,我在1996年寒假所看到的已经不是最清晰的版本。

王小帅出生于1966年,1989年6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来他们这个班的同学娄烨、路学长以及众多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导演被无奈地命名为“第六代”。王小帅大学毕业之后,曾经到福建电影制片厂工作过两年时间,可是在论资排辈的电影厂,王小帅一直无法获得独立拍摄电影的机会。

1993年王小帅离开福建,回到了北京,找到了他在中央美院附中的同学,画家刘晓东、喻红夫妇,邀请他们出演了电影《冬春的日子》。这部没有复杂剧情,带着极其个人化的旁白的影片,以一种冷峻的语气描绘了一对画家夫妇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在经受了某种巨大伤害之后的自我放逐,它的影像里所裹挟的凛冽的寒冷以及残酷的诗意,令人感同身受。1999年,《冬春的日子》入选BBC“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百部经典影片”。

据不完全统计,从《冬春的日子》算起到2005年,中国独立电影的产量已经近100部,这些体制之外生产的影片《极度寒冷》、《邮差》、《北京杂种》、《儿子》、《东宫西宫》、《小武》、《苏州河》、《站台》、《任逍遥》、《男男女女》、《安阳婴儿》、《海鲜》、《哭泣的女人》、《动词变位》、《陌生天堂》、《我们害怕》、《二弟》、《哎呀呀去哺乳》、《少年花草黄》等都在国外的电影节上引起过不同程度的反响。这些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回归到早期中国电影的传统,那些底层的人物,边缘的人物都被平等地纳入电影的视野,用张献民评价《小武》的话说就是,“《小武》匆忙地展开一片现实,不比现实更多,也不更少”。而崔子恩则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他对独立电影人的看法,“他们对用电影探讨人生人心的秘密更有兴趣,而不像第五代那样仅仅把电影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工具”。

2005年是中国电影的百年华诞,年底,中国电影博物馆也将落成,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电影拷贝能不能为国家电影博物馆接纳和收藏,值得关注。

不期而遇的《小武》

王小帅所采取的独立制作电影的方式无疑给了贾樟柯启发。1997年4月10日,即将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的贾樟柯回到了家乡汾阳,拍摄了他的电影处女作《小武》。这部低成本制作的影片前期投资大约只有20万人民币——主要花在胶片和设备租金上,摄制组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不拿报酬,加上后期的一些费用,总共投资38万左右。现在看来,几乎是一个神话。这样的制作模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之后的很多独立电影人。

《小武》在香港上映时,宣传海报上的一句话是贾樟柯亲自写的:“这是一部粗糙的电影。”一句看起来很简单的话,包含了导演在电影美学上的思考。也就是说,在这部电影里,不应该出现那些打磨得光滑、非常矫饰的东西。贾樟柯自己也说过,这种“粗糙”的方式里包含了他的一种态度——是“我”对基层民间生活的一种实实在在的直接体验。这样的态度使得不管摄影机在如何运动,带给观众的感觉始终是一种平视的目光,既没有居高临下的狂热训诫,也绝非事不关己的漠然。录像厅传出来的香港电影的枪战声,卡拉OK里回荡的《爱江山更爱美人》,甚至飘浮在汾阳街头的尘土,都让习惯了看色彩纯净单一的影片的观众感觉很不习惯,这也几乎成了不少人诟病独立电影导演的画面不干净的理由。《小武》里有一场小武的裸戏,为了去见自己心爱的歌女,他先去洗刷自己肮脏的身体。影片中既没有使用柔光镜美化小武孱弱的躯体,也没有云遮雾罩大造气氛,却看得直让人觉得触目惊心。因为我们已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允许电影中的身体不美,不允许电影中的环境脏乱差,不允许电影中的人物不帅,不允许电影中的人物没有崇高的使命。这种电影洁癖培养了大批不尊重生活的导演,把电影拍得像广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