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增惠女士赠我录音带

粉墨留痕——新中国节目单和入场券珍藏故事(1949-2014年) 作者:岳春生


这是不同寻常的15年!

这是多元、多姿、多彩和蓬勃发展的15年!

这十五年大事多:建党80周年,建国60周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跨入新世纪,北京奥运会;话剧百年,评剧百年;人艺“甲子年”;梅兰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东方剧院相继落成……因此,除常态演出外,各种庆祝、纪念演出接连不断,而且时间长、规模大、水平高。舞台演出的繁盛,给了我一个大饱眼福、耳福的好机会。粗算了一下,这十多年,我看的演出有380多场。这几百场演出,就艺术种类而言,音乐、舞蹈、戏曲、话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可谓无所不包。音乐中除歌剧音乐剧外,还有独唱、合唱,器乐中独奏、合奏、重奏、协奏、交响乐;甚至还有民谣和摇滚;舞蹈中除民族舞外,还有芭蕾舞、现代舞、踢踏舞;戏曲中有各种流派、各种名目的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昆曲、曲剧、豫剧、黄梅戏、黔剧、秦腔、陇剧、越剧、粤剧等;话剧中有大剧场的、小剧场的、“大戏节”的、“青戏节”的、“南锣鼓巷”的、“方家胡同46号院”的及至相声剧、叫卖情景剧……可谓无所不有。除此而外,这些演出还涉及到:中国的外国的、内地的港澳台的、本市的晋京的,大型的微型的、综合的单一的、流动的驻演的、公益的堂会式的、剧场的露天的,专业的业余的,按节气演的大型春晚的,传统的古典的,现代的流行的时尚的先锋的探索的幻想的荒诞的……可谓应有尽有,有的还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这十多年来,大到工人体育场、万事达体育中心、国家大剧院,小到蓬蒿剧场、“黑匣子”、“猜火车”,散处北京各地的五十多个演出场所,都留下了我的观演足迹……

看了这么多场演出,走了这么多地方,总的感觉是,这15年,北京的舞台越来越呈现出一派多元、多姿、多彩、万紫千红、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

深谢我们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深谢我们社会安定团结、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深谢为首都演艺事业发展付出智慧、心血和劳动的演艺人!

我曾担任东城区第十届政协委员。一次,在开全会时,遇到同为委员的单弦表演艺术家马增惠女士。我喜欢她演唱的单弦,自然不放过这个向她索求录音带的机会。她听了诚恳地说:“谢谢您啦。不过,我自己还没有录音。这么着吧,我送您一盘我姐姐(马增芬)的吧。明天给您带来。您怎么称呼,您在哪个组,告诉我一下。”声音如在舞台上般的醇厚、响亮,很受听。马增芬大姐的西河大鼓我也爱听,于是,我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开分组会的早晨,马女士找到我所在的党派组。见到我,热情地打着招呼走过来:“录音带给您带来了——我姐姐的。”我赶紧迎过去,把录音带接过来,连声一个劲地道谢。“您谢什么。得嘞,我也开会去了。”声音依然醇厚、响亮,听着又是那么亲切、暖人。

录音带盒上工整地写着:

敬赠岳春生老师

——马增惠

这盘录音带,我一直珍存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