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将马庭推到中国 1

欧洲真相 作者:吴黎明


参观完摄影展,满头白发的马庭告诉我,在轮船博物馆里的摄影展不久就要落下帷幕,他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希望有机会能在中国办一个同样的摄影展,非商业性质的,问我能不能帮上忙。另外,他还有一个长远规划,希望10年后再到中国重走当年路,用镜头再次记录中国的变化。

当天晚上,完成了其他硬性采访任务后,我坐在房间里开始想马庭的事情。一个年过花甲的德国老人有如此经历的确难得,我打算一定要帮老人联系在中国办一个摄影展。况且,当时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马庭和他的摄影展本身就很有新闻价值,还是先把马庭的故事告诉国内读者吧。于是我激情喷涌,敲出了下面这篇文字发往北京,《参考消息》特刊率先登载了这篇稿件——

专访:我用镜头记录中国30年变迁

1976年4月,当时在德国《汉堡晨报》当记者的马庭·库摩到访尚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在华行程一万多公里,拍摄了上千张反映中国社会风貌的照片。

2006年4月,马庭再次赴中国,到当年曾经到过的北京、上海、桂林、广州、深圳和香港,访问当年驻足的车站、码头、广场和下榻的宾馆,再次按下快门。

马庭从两次访华拍摄的数千张照片中精选出240多张,在汉堡港码头上停泊的一艘轮船博物馆里展览,题目是“影像对比中的毛泽东时代与今日中国”,副题是“30年成功的改革开放政策”。面对一张张对比分明的照片,回想中国30年的变迁,马庭感慨万千。

马庭告诉本报记者,上世纪70年代,中国还是一个神秘而封闭的国度,他是通过当时德国外长根舍的关系才拿到赴华的签证。而第二次访华,签证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他说:“最难的是要努力找到当年我曾经拍摄的建筑、景点和下榻宾馆,因为我争取找到同一个拍摄方位和角度,住当年住的房间。”为了找到这些地方,马庭通过中国驻汉堡总领事馆、中国地方政府和一些热心的中国朋友帮忙,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一根筋”的马庭总是想找到当年曾下榻的某一个房间,找到当年曾拍过的小村庄、不知名的小码头等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