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水晶之夜(4)

1938中国大营救 作者:张勇


“是中国总领事。”

“该死的东西,为什么不早说!”他将房门“嘭”地用力一摔,悻悻地走了。

不久,罗森堡先生就被释放回家了。在路上,他还莫名其妙,与他一同押进去的人都还没有释放。一看任可坐在客厅里,便明白了。太太将刚才特务骚扰的情况跟他学说了一遍,他便再三向任可道歉:“真是抱歉!这种人从来不讲理,所幸没有发生什么意外,否则真不知该怎样交代……”

任可反过来安慰他:“这不关你的事,你并没有错。”然后,将签证拿给他,“准备准备,赶快走吧!”

其后,罗森堡全家启程,迁往上海。抗战时期,生活勉强过得去。后来他写了一本书,感谢中国给予的帮助和恩惠,其中一章专门叙述了上面的经过,盛赞任可的“见义勇为”。不过,这已是后话。

1938年11月10日及以后,各国驻德国与奥地利及维也纳的记者向自己的通讯社发回消息,各大报纸几乎在同一时间披露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消息。各国使领馆也纷纷向本国外交部或者政府报告。事件很快传到了世界各地。美国为此事件召回了驻德国大使,许多国家的政府也选择与德国断交以示抗议。

新闻媒体和使领馆还继续跟踪事态的发展变化。从陆续刊登于报纸上的披露或者秘密搜集到的消息中,事件真相渐渐水落石出:

1938年11月7日,格林斯潘向冯·拉特腹部连开三枪,11月9日,冯·拉特重伤不治死去。这个事件成为了纳粹此次打砸抢烧犹太人的导火索。

1938年11月9日晚,希特勒和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正要出席在慕尼黑举行的庆祝啤酒馆政变15周年的活动。在听到冯·拉特死亡的消息后,希特勒把头凑到戈培尔一边,商量了一阵,丢下一句:“应当放手让冲锋队(希特勒青年团)行动!”随后离去。戈培尔怂恿说:“今晚估计要发生反对犹太人的自发性示威,党对此不应干涉。”使将要发生的暴力事件看起来像是民间“自发的”。

1938年11月10日1点20分,纳粹党卫军保安处和秘密警察的头子海德里希,立即用特急电报指示手下:“不得阻拦即将发生的示威”;“犹太人教堂可以烧毁,但不得危及德国人的财产”;“犹太人的店铺与私人住宅可以捣毁,但不得劫掠”;“犹太人,特别是有钱的犹太人应予逮捕,人数视现有监狱能容纳多少而定”。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在纳粹的怂恿和操纵下,德国各地的希特勒青年团、盖世太保和党卫军化装成平民走上街头,他们疯狂挥舞棍棒,对犹太人的住宅、商店、教堂进行疯狂地打、砸、抢、烧。这一夜给犹太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约267间犹太教堂、超过7000间犹太商店、29间百货公司遭到纵火或损毁。奥地利也有94间犹太教堂遭到破坏。

事件中遇害的犹太人数目是不确定的,估计有91人死亡。大约3万名16岁至60岁的犹太男子在自己家里被捕,分别送往达豪、布痕瓦尔德、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和毛特豪森集中营。估计死于集中营的,大约有2000到2500人,多数人在3个月内被释放,但他们必须离开德国。事件之后,大约有10000个孩子被迫离开了父母和家庭,多数去了英国,只有1000人能再与父母重聚。

事件发生后的第3天,1938年11月12日,纳粹德国的多名部长就在纳粹二号人物戈林的召集下,制定出剥夺犹太人尊严和权利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迫使犹太人把焚毁的教堂清除干净,修成停车场供德国人使用;强制每个犹太人佩带有“J”字母的侮辱性标记;甚至还强迫受迫害的犹太人向纳粹赔偿10亿马克。这些措施使得犹太人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许多犹太人的窗户在当晚被打破,这一夜仅砸毁的玻璃,损失就达600万马克,其价值相当于比利时全国半年生产玻璃的总价值。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发光。尤其是在奥地利,本来就盛产用作装饰用的水晶,所以,有德国人讽刺地称之为“水晶之夜”,世人也就将标志着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大迫害的开始的这次事件称作“水晶之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