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紫塞雁门云中开(6)

大同风 作者:聂还贵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越明年,明朝主将徐达指派副将军常遇春率领郭英、郭子兴等攻打大同,元朝右丞相扩廓帖木儿与守将竹贞弃城而逃,大同不战而克。明王朝改大同路为大同府,并设其为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重镇之一。

大明王朝称雄冠杰之下,大同府镇总兵力最多时竟达13万,战马5万余匹,其风吹草动,丝丝然牵系着国家神经。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义军破宁武关越雁门关闯进大同,休整数日之后,挥师北京,一路凯歌——明王朝落花流水春去也,李闯王似曾相识燕归来。

清朝以省而治,大同府隶属山西省。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1949年5月1日,彩旗飘飘,载歌载舞,新中国诞生的红日为一座千年古城,镀一层金色灿烂的希望之彩……

“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城以墙卫,墙因城存。大同长城文化资源丰厚而颇富特色: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隋长城,明长城……各展雄姿,风雨沧桑,以长城“大观园”称之毫不过誉。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辞海》画外音: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匈奴贵族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址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

大同自古美以凤凰之名,内外长城若巨壮金翅,垂天翔落,长风万里,沉蕴着搏击云天的沧桑之梦。

“紫塞尚留秦雉堞,白登谁益汉戈矛。”北上大同第一道屏障雁门关,称紫塞雁门,《古今注·上》诠释:“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南朝诗人鲍照《芜城赋》题咏:“南驰沧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赵武灵王“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固一世之雄也,其沿阴山山脉至内蒙古五原,筑起一道早期的关隘,所谓“至高阙为塞”。《水经注》:“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中国历代战争史》释解:高阙位于内蒙古乌拉特,两山(狼山和乌拉山)如阙。

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于平城以北、阴山以南,自西迤东设筑6个军事重镇,网织起一条军事防线,拱卫京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又遣役40余万人,东起上谷,西至黄河,修筑北魏鲜卑长城。

10世纪燕云十六州割让于辽帝国,万里长城随之锈蚀废弃了最初功能。

《辞海》话说:“明代为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自洪武至万历时,前后修筑长城18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称为‘边墙’。宣化、大同二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并筑有内长城,称为‘次边’。”“当年九镇守云中,洸洸干城气概雄。”——烽火烧红天边月,狼烟漂白地上霜。历史再度将大同推向战事前沿。

明代环大同城修筑边墙五堡: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堡。这一群边堡,连带马市楼、控军台、晾马台,环然布阵于大同正北方40公里的堡子湾。堡前有河流羁傲奔腾,名曰饮马河。其初称如浑水(今御河),因李世民青年时期征战于此并赋诗《饮马长城窟行》,遂改为现名。诗曰:“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风狂沙迷眼,水寒伤马骨。猛将必发于卒武,宰相必起于州郡。不懂地理难为将,不知天文莫为相。昔日李世民一番艰难困苦终得正果,大唐丰功伟绩玉汝于成。

盘曲蜿蜒于大同境域的长城,非一堵土墙概念,乃一座由城墙、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勾连构筑的有机防御体系。内外长城虬龙盘曲,烽火燧台星罗棋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