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紫塞雁门云中开(9)

大同风 作者:聂还贵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有记:“大同府为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封国,又纳中山王徐达之女为妃。”徐达将修建北京城的做法用之于大同,甚至大同城与北京城的修筑互为参照,一枝两花。

大同城墙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方为基础,分段逐层夯成。城墙折角,雄立四座角楼,西北八角楼起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曰“乾楼”或“八角楼”,因其高峻拔萃,亦称“镇城之楼”。人们常常登楼览胜,遂名云中八景之一“镇楼秋爽”。

“塞晚浮烟重,天空岁月闲;山云低薄暮,楼日压重阴。”公元1507年春天,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从南国泉州来大同拜会时任大同巡抚的好友梅国桢,以《乾楼晚眺》五言律诗三首,登楼抒怀。

秋风吹楼千声漫,白云洗空一碧鲜。大同乾楼媲美于“秋风楼”、“滕王阁”、“岳阳楼”。“秋风楼”因汉武帝《秋风辞》得名:“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四望河山连朔漠,一天风露倚清秋”;“半壁夕阳红影瘦,一钩山色翠眉纤。我非能画王摩诘,谁是先忧范仲淹?遥想滕王旧时阁,潇潇暮雨卷珠帘。”“滕王阁”与“岳阳楼”同为中国名楼,尤借王勃《滕王阁序》、范仲淹《岳阳楼记》,不翼而飞,盛名传世。

乾楼之东的望楼——洪字楼,结构与造型甚为精美,属望楼之最。望楼为中国古城墙之鲜见,乃研究中国城垣建筑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

大同城池方正若砚,光风霁月,现存文峰雁塔,恰如一支古笔,插于其上。文峰塔竣工于明代天启年间,高约14米,为八角七级砖构宝塔,秀然端庄,玲珑雅致。宝塔下部每面石碣上镌刻着全城历朝举子姓名及其功名,以资奖掖,雅称“功名碑”。如其上所刻:李殿林,内阁中书,同治辛未二甲进士,钦点翰林云云。

说到进士,不可忽略的是东汉明帝时,一个叫卫暠的读书人,来自代郡(今大同阳高县,古称高柳,曾为东汉代郡治所),被举荐为进士,可惜从代郡至洛阳拜见皇帝途中,竟客死于安邑(今山西夏县)。汉明帝闻知,扼腕下诏,令厚葬安邑之地。

“千柯繁茂,万叶云兴。”卫暠后代因荣及茂,遂成名门望族,尤以书道名世传代,如曹魏时的卫觊、卫瓘,两晋的卫恒、卫宣、卫庭兄弟,以及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

卫夫人卫铄,东晋初年汝阴太守李矩之妻,卫瓘的族孙女。其上承钟繇,门出王羲之。卫夫人书法或如“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清风”;或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其所著《笔阵图》书论,阐发“多力丰筋”之创见,并分别以“横”如千里阵云、“点”若高峰坠石、“撇”似陆断犀象、“努”像百钧弩发、“竖”以万岁枯藤、“捺”状崩浪奔雷、“钩”显劲弩筋节,释论汉字偏旁书写法度与技巧,被后世尊崇为千古法度。

春秋四载,大同府衙率先落成揭幕。门楼气派,耸然入云,“三晋名邦”巨匾赫然悬挂其上。门前三座牌坊,分别为正坊“云中郡坊”,迤东“师帅坊”,迤西“承宣坊”。另有一座照壁,雕镂画刻,雄矗正南。府门左为银亿库,牌坊门之右为迎宾馆。

大门内正中大堂“牧爱堂”匾额,壮观中显平和,庄严里有暖情。尤是动词“牧”,画龙点睛,生动传神。拳拳爱民之心,跃然其上。既切合大同游牧农耕交汇之特征,又使其后的宾语“爱”活然有形,可感可触,可谓用心良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