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火焰在路上行走(4)

大同风 作者:聂还贵


歌台舞榭,月殿云堂……武破六州之内,文宅山川之阳……

北魏城邑形貌的完整塑成,特别是“北魏平城坊”的开创定型,无论怎样都基于太武帝。“婢使千余人,织绫锦贩卖,沽酒,养猪羊,牧牛马,种菜逐利。”绸缎丝滑,酒香清冽,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菜畦油绿,牧歌唱晚,人影忙碌,牛欢马叫,一幅多么富有世俗气息、生动沸腾的生活图景。——“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在京城内养猪羊、放牛马,是平城特有的风情,与中国内地城市反差迥然。

《魏虏传》还告诉我们,平城不仅设有掌管牛、马、驴、骡等牲畜的“驾部尚书”,同时设置管理南北两边州郡有关事务的南部尚书与北部尚书。——针对游牧民族与汉人生活习俗而设置“一国两制”模式,乃平城又一特色。

北魏平城,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依层级,分为宫城、外城和郭城三个板块。北高南低,故宫城在北,外城和郭城依次绕宫城之南。

周遭30里的郭城,被3条大街平分为16个大的里坊。街坊间拓有9个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是为9衢。东西南北四面,开设12个城门。郭内“悉筑为坊”,安置臣民。整个城市气象严整,布局井然。

中国历朝都城,一是农业文化产婴。中国为农业古国,农业思维下,人们想象着疆域辽阔、土地充足,因而贴着地面大幅扩展。即使村落,有富者热衷铺排摆阔,“面子”胜于“里子”,起高墙大院,居豪门深宅。

二是皇权文化产物。《吕氏春秋》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宫城壮丽方显皇家之威,飞檐翘角,金碧辉煌,三重九叠,曲径通幽,盘龙藏凤,垂帘照影,从秦汉长安到北魏平城到唐代长安再到北京紫禁城,一脉相袭。西方城堡则属神权产物,宫殿以“高”显神,极具夸张。中国儒教、道教也曾试图与皇权分庭抗礼,怎奈秦始皇“焚书坑儒”,使之元气大伤。

佛教于北魏隆盛一时,寺院林立,僧侣云集,寺院经济雄厚空前。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政治话语权。便有僧人私藏兵器,跃跃然欲与皇权试比高。可惜太武帝一旨令下,举国“焚寺灭佛”,佛教气焰骤消,难以抬头。之后稍有伸张,又经几度打压,遂失去信心与勇气,再没有找回抗衡能力。至此,无论哪门教派,在中国皆臣服于皇权,以“礼帝即为礼佛”为旨,屈尊旁座,甘拜下风。

“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山环水抱,藏风聚气”。北魏平城时代,生态环境天然如初。其天高蓝碧,云静生白,绿树荫茂,花草鲜丽,皆因水源丰沛,湿漉潮润。桑干河、武川河、御河、饮马河、万泉河、神泉河、青龙泉、清水泉……曲径分岔,回环盘绕。时至清代,一些诗人游目骋怀于大同,或“柳港泛舟”,或“柳港题诗”:“柳寺城南日午钟,浮图映带九芙蓉”;“迎风柳眼千条绿,向日葵心一半红”。据清道光年间大同知县黎中辅记说:“元魏时,由东郊御河水通西关,谓之柳港。两岸楼台相接,笙歌载酒,游艇如织,旧八景之一也。”

曲水穿城,清流绕郭,是中国古都一道水景。无论邺城,无论平城,及至元大都。元大都流转两大水系:高粱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漕运;金水河、太液池勾连的宫苑水道。

及至上世纪50年代,大同御河四季流水潺潺,浪花飞溅,桥孔内水深约1.3丈,流速每秒1.2丈。御河东望有文莺(瀛)湖,俗名小东海——“谁言西北少平湖,偏有文莺入画图”;“十里莺啼啼不住,绿荫深处又渔歌”。渐渐然,御河干涸,文莺湖枯竭,大同地区曾经波光粼粼的河流水泊,大都不翼而飞,杳无影踪。

走过天南海北

梦里总是亲亲故乡

即使没有了爹娘

也想着那片无声的土地

想着那条脐带般

牵魂连心的河流

河流,那灌溉我们生命的河流,跟随在我们身边日夜歌唱的河流,一条一条,银鱼一样正离我们远去。没有了河流,日子就缺少了诗意,缺少了欢乐浪花;生活就缺少了畅美曲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