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江口大捷(1)

李鸿章:潜龙在渊 作者:叶曙明


同治元年(1862)六月,李鸿章乘着虹桥大捷的势头,会同常胜军收复川沙、奉贤、金山等地。仗打得很顺手,华尔自告奋勇,让李鸿章允许他带领常胜军进攻金陵。他甚至夸海口说,他可以在三天内开到金陵,三天扎炮台,三天攻打,取金陵易如反掌,攻下金陵后,城中财物与官军平分。李鸿章观察此人,“固是壮士战将,然用之之人其心乃不可测”。似乎李鸿章也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喜欢相人。他对曾国荃说:“华尔求助剿南京,鸿章未便坚却。”

据李鸿章说,华尔要去打金陵,是受到吴煦的怂恿。六月十四日,他给曾国藩写信说:“吴方伯为华尔告奋勇,以大炮、炸弹、洋船协攻下关水西门,数日即可驶至。鸿章不敢径允,请师核夺,并询沅丈何如。”

李鸿章对曾国荃说“未便坚却”,对曾国藩则说“未敢径允”,大有可供玩味的弦外之音。因为曾国荃处心积虑,都是为了抢收复金陵的头功,李鸿章虽然不会与他争抢,但用华尔的话去刺一下他,也可获得一丝痞子式的快感。

当时英国人也提出要调一万印度兵来上海,曾国藩已“申大义以谢之”,他当然也不赞成让华尔去打金陵。总之洋人对中国的事情一热心,曾国藩就怀疑他们别有用心。实则李鸿章和华尔见面时,已按曾国藩的意思,拒绝了他的请求。

入夏以后,英、法两军似乎都按兵不动了。也许是因为洋人对四月的失败心有余悸;也许是因为夏季到来,天气酷热,疫症流行,洋人望而生畏。总之,他们全都龟缩在营房里避暑了。这时李鸿章与华尔的合作,却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收获。

七月中旬,淮军会同常胜军攻克苏州门户——青浦。李鸿章描述这一战役:“副将华尔以轮船驶进青浦城河,安放大炮,轰倒城垛数处。副将程学启率开字三营、滕嗣武率林字两营,分门攻击,贼匪不敢接仗,全退入城。当毁北门外贼卡两座、东门外贼卡一座。十三日,华尔复由南门率勇攻城……华尔将南门城墙轰裂十余丈,督勇冒烟扑上,我军一拥而进,贼由西北两门夺路逃窜,立将青浦县城克复。”

七月底,太平军慕王谭绍光率十万大军,自苏州赶来增援,他们避开淮军主力与常胜军,直捣淮军的后路,攻打北新泾、法华镇和静安寺,队伍蔓延二三十里,连营数十座,猛撼况文榜、熊兆周、梁安邦的北新泾营盘。八月初一,太平军用稻草填壕冲锋,淮军火器齐发,点燃了稻草,一时烟迷雾卷,烈焰腾空,不少太平军葬身火海。

翌日,战况更加惨烈,据李鸿章描述:“初二日晚,贼众四五万更番叠扑,都司张荣发督勇苦战,被贼洋炮打断右臂,势甚危险……贼众分股四出焚掠,附城西南火光烛天,计北新泾营中粮弹将尽,万一失事,贼焰愈张,沪营且将孤立。”太平军勇猛突进,一度离上海只有数里之遥,战火映照之下,人叫马嘶,已清晰可闻。

李鸿章一面急调刘铭传、潘鼎新从金山往援,常胜军从松江回师接应;一面命程学启、李鹤章分兵一半守青浦,一半赴北新泾、七宝,绕击太平军后路。黄翼升的淮扬水师,也首次从吴淞江出动参战。

八月初二,程学启在七宝打败了谭绍光,并追击十余里,太平军战死三千余人,被俘四百余人,残部退回昆山。但围攻北新泾的太平军依然攻势不减。李鸿章和程学启约定,初三他将亲率上海老营七成队伍,与程学启会攻北新泾的太平军。

初三,李鸿章督率各营进至虹桥,遥望河浜对岸,在漫天密云之下,太平军凭河据垒,遍地旗帜,迎风翻飞,有如层层波澜,营盘左右两侧,均设有重兵,互为掎角。李鸿章与程学启会合后,即下令春字、熊字、垣字各营,分三路进攻。太平军以洋枪、洋炮封锁河岸,淮军凫水而渡,抢滩登陆。程学启一马当先,把太平军杀得波开浪裂,杀出一条血路,突破重围,与被困的况文榜会合。李鸿章记述:“各队复鼓勇急进,尽力轰打,踏毁贼营十数座。贼皆逃过吴淞江北岸,恃有大河阻隔,排列不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