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遣散常胜军(4)

李鸿章:潜龙在渊 作者:叶曙明


四月十四日的复谕问道:洋人都是嗜利的,为什么戈登竟不肯收那赏银?是否出于本心?又说:“现在常州攻克,该洋人不言进攻金陵,竟肯先行遣散,免将来许多枝节,实属不可失之机会,该抚自应乘势利导,妥为遣散。如戈登将所部布置妥协,洋弁均皆回国,则是戈登真心要好,始终如一,仅止颁给旗帜功牌,不独无以酬其劳,且恐无以餍其欲。即着李鸿章饬令丁日昌、李恒嵩与戈登妥为办理,一俟办有就绪,即将如何再行褒奖戈登之处,迅速奏闻。”

丁日昌时任苏松太道,他随即与英方展开交涉。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夏礼和赫德都反对即时遣散常胜军,戈登受到他们鼓动,也变得有点犹豫,但丁日昌劝告他:“尔在中国助剿,功成回国,中外传名,不及此时裁撤,将来接统者傥如白齐文之类,闹出事端,岂不为尔声名之累?巴夏礼、赫德系局外人,方以常胜军为十分可靠,故不肯遽裁,尔何不将此军近日不能得力实情,自为剖论,免得自己声名为他人所累。” 戈登被丁日昌的三寸不烂之舌打动,遂下了遣散的决心。

李鸿章据实奏报,五月十一日,朝廷赏戈登穿黄马褂、戴花翎,并授提督章服四袭,以示荣宠。戈登得意地说:“中国人极力阻挠我获得它,但我说或者给我黄马褂,或者什么也别给。他们终于屈服了。”其实,李鸿章并没有阻止,他是乐于满足戈登提出的一切有关荣誉待遇的要求的。

最后的遣散方案,以十二万二千八百英洋作遣散费,再补给月饷六万英洋,四月二十五日全部遣散完毕。留下的炮队六百人、炮三十多门,驻扎于苏州城外浒关,由副将罗荣光管带,并由十一名洋弁目担任教练;洋枪队三百人,驻扎于昆山,由李恒嵩督率巡防。

戈登草拟了一份有关这支炮队的规定,其中要点包括:一、炮兵由中外指挥官联合指挥;二、炮队人数应为六百,未经道台批准不得增加;三、外国军官未经江苏巡抚同意,不能购买武器、弹药和给养;四、外国军官须记住他们受雇于江苏巡抚,要服从他和他任命的中国军官;五、常胜军的基本法规和章程依然有效。

这些规定,显然是为中方着想的,李鸿章对此还算满意。他私下希望这支炮队参加金陵战役,起一个示范作用,但他也知道曾国荃必然会抵触,所以一直在琢磨怎么婉转地向曾国藩提出。四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写信给曾国藩说:“常胜军竟已遣妥,戈登今年忽变为忠直好人,非鸿章所能革其心面,乃中兴气运使然。顷将炮队收回,留为有用,须一半年操练工夫。” 他说炮队要操练半年,是想试探曾国藩的口气。其实不用试探,曾国荃早已把篱笆扎得严严实实,他防李鸿章比防贼还紧。最后李鸿章不得不放弃。

遣散常胜军之后,戈登写了一份秘密备忘录,其中他对李鸿章的评价是:“李抚台是我遇到的最睿智的满清官员……作为军务改革的倡导者,他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有许多敌人,也因为他在两年前还是相当排外的。”并说李鸿章“每夜研读外国军事著作,在军事知识方面远远胜于其他中国人,而且渴望得到更多知识”。

戈登的观察未必完全正确。李鸿章从来没有明显的排外倾向。至于说他每晚读外国军事著作,则似有溢美之嫌,因为那时翻译的外国军事著作寥寥无几,除非李鸿章翻来覆去读的都是那几本。戈登说李鸿章在遇到麻烦的事情时,常常会找他商量,征求他的意见,这倒是真的。在李鸿章幕府工作过的马格里,曾谈到的另外一个细节,显示了李鸿章对现代知识热心追求的态度——李鸿章经常与他讨论西方的发明、外交事务和一切重要的事情,而且一谈就几个小时。

常胜军解散后,戈登独自坐轮船到江宁外围与曾国荃见面,建议他用常胜军的大炮轰城,虽然曾国荃也是一个洋武器迷,但他视金陵之战为禁脔,谁要走得离他近一点,他都忙不迭拒绝,好像别人是想来分他的家产。他不肯接受戈登的建议,并说他宁愿用湘军的传统方式攻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