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国灰飞烟灭(4)

李鸿章:潜龙在渊 作者:叶曙明


洪秀全的死因,日后众说纷纭。据李秀成供称,是服毒自杀;也有说是病死的;也有人说是因为病入膏肓而服毒自杀的;史家罗尔纲考证说,是吃百草充饥发病而死。其实,剧情演到这个关口,结局已隐然可见,怎么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死了。李秀成秘不发丧,不仅官军不知,守城的太平军亦蒙在鼓里。然而,奇怪的是,从洪秀全死到天京陷落,足有一个半月时间,李秀成是实际上的“摄政王”,为什么他一直不实行“让城别走”之计呢?有些历史之谜,是永无揭晓的一天的。

曾国荃对金陵长时间围而不攻,令两宫太后颇不耐烦,以前江浙各地太平军声势浩大,尚可理解,如今已剩一座孤城,还一味拖延,实在说不过去。因此,朝廷一再催促李鸿章开赴金陵,会攻天京。而李鸿章雅不欲掠人之美,迟迟吾行。

其实,湘淮两军,在这场战争中,互相呼应,互为表里,缺一不可。梁启超有一段评论,至为精当:“非围金陵,则不能牵江、浙之敌军,而李文忠新造之军,难遽制胜;非攻江、浙,则不能解金陵之重围,而曾中襄久顿之军,无从保全。” 少了谁这场仗都打不赢。

然而,站在曾国藩的立场,却会十分烦恼。曾国藩一方面不愿别人抢九弟的头功,另一方面又希望尽快攻破金陵,以减轻他的压力。朝廷催李鸿章愈急,愈说明朝廷对曾国荃不满。他既想让淮军出兵,又不想让淮军出兵,举棋不定,左思右想,最后厚着脸皮建议李鸿章拨若干精锐到金陵,受曾国荃节制,但李鸿章本人不必亲征。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苦衷洞幽烛微。四月二十四日,他写信给曾国藩,表明不参加会攻金陵的态度,但如果曾国藩有需要,他可派李鹤章率炮队助攻:“前廷旨有令敝军会攻之说,鄙意苦战日久,宜略休息,且沅丈劳苦经年,经营此城,一篑未竟,不但洋将常胜军不可分彼功利,即苏军亦须缓议。是以常州奏捷后,不敢轻言越俎,朝命亦未敦促。富将军(署江宁将军富明阿)遽欲会攻,诚为有损无益,似宜拒之……届时如金陵未克,必须炮队往助,只要吾师与沅丈一纸书,七月中旬可派鹤弟带数将前去,禀商沅丈酌办。”

然而,两宫谕令,急如星火,五月八日,诏旨令李鸿章迅速开赴金陵:“现在金陵功在垂成,发捻蓄意东趋,迟恐掣动全局。李鸿章即迅调劲旅数千及得力炮队,前赴金陵,会合曾国荃围师,相机进取,速奏肤公。李鸿章如能亲督各军,与曾国荃会商机宜,剿办更易得手。”

刘铭传、周盛波等将领无不跃跃欲试,但李鸿章却左右为难——去,得罪曾氏兄弟;不去,朝命难违。李鸿章相信,湘军百战之绩,垂成之功,绝不肯与他人分羹。如果淮军遵旨前往当时湘军鲍超所部驻扎的东坝,必定引起冲突。刘铭传说:“湘军之中,疾疫大作,鲍军十病六七,岂能当我巨炮。”但李鸿章不忍兄弟阋墙,五月八日,他写信给曾国荃说:“鄙意我公两载辛劳,一篑未竟,不敢近禁脔而窥卧榻。况入沪以来,幸得肃清吴境,冒犯越疆,怨忌丛生,何可轻言远略。” 他提到淮军进入浙江,已经得罪上一任浙江巡抚左宗棠,他不想再得罪现任浙江巡抚曾国荃。

五月十七日,李鸿章复奏朝廷,提出等湖州克复后,再协攻金陵,较为妥当。他说:“一以曾国荃全军两年围攻,一篑未竟,屡接来书,谓金陵所少者不在兵而在饷。现开地道十余处,约有数处,五六月间可成,如能及早轰开,自必无须协助。”而湖州的太平军势力尚大,对江苏构成威胁,应先派劲旅进规长兴,协攻湖州。等湖州克复,门户稳固,再分兵会图金陵,方无后顾之忧。

这份奏章还没送达北京,五月十一、十六、十九日的三份廷寄却已相继送到苏州,全是催促李鸿章会攻金陵,让他毋须避嫌推诿。李鸿章被逼不过,又开始东拉西扯打痞子腔,他把“天气炎热,枪炮不耐久用”这样的理由也拿出来搪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