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艰难的善后(4)

李鸿章:潜龙在渊 作者:叶曙明


窃谓自兹以往,如天之福,东南无事,休养生息二三十年,冀可复咸丰及道光末年之江苏;更二三十年,冀可复道光中年之江苏。

除了恢复社会秩序、经济生产,善后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复兴文化教育,令士人归心。李鸿章翰林出身,虽然从军之后,他渐渐很少写诗,也戒掉了收藏字画一类的文人嗜好,离一个儒生的模样已愈来愈远,但是当他来到苏州时,却被这里深厚的人文历史所感染,似乎不为文化做点事情,就对不起这座诞生过张籍、范仲淹、唐寅、徐祯卿这些先贤名儒的古城。

苏州历来是文教鼎盛之区。明代与清初设在昆山的试院,咸丰十年(1860)毁于战火,一时文教凋零,士林颓散。为了重振庠序,李鸿章决定把试院迁到苏州,重开考试,兴学养贤。他花四百两银子,买下定慧寺东侧的一片废址,兴建新试院。同治三年(1864)七月,由冯桂芬、薛书常负责筹划,十月落成,有屋一百六十余椽,可容考生二千余人。试院以苏州籍宋代先贤范仲淹勉勖士子,取名景范堂。昔日范仲淹在苏州聘请名儒讲学,言传身教,士气儒风蒸蒸然,形成了“苏湖教学法”,并受到朝廷的嘉许与推广,故有“吴学之兴始于文正范公”和“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之说。

从此,苏州这个历代人文鼎盛之区,又响起春弦夏诵的琅琅声音。李鸿章写了一篇《苏州试院记》作为纪念。文曰:

自来儒者蓄道德,能文章,驯至功名。盖世要无不萌柢于诸生中,如范文正为秀才,便以天下为己任,是也!士果有志,希贤安在?今之人不古若邪?先型不远,前途正长。窃冀此试院中,有如金章宗所谓养出一范文正,所偿不少者,庶不负今兹经营创造之意,而区区科第末又不足言矣。余故以“景范”名其堂,复申其说,为多士勖焉。

李鸿章还重修了当地书院。书院对于地方文化,意义十分重大,它既是讲学的课堂,也是学术中心,又是社会清议的论坛;既培养治术人才,又兼具图书馆功能。

正谊书院是嘉庆年间创建,取名“正谊”意在“培养士气,端正人心”。道光十二年(1832),宣宗皇帝御赐“正谊明道”匾额。当时的江苏巡抚是林则徐,他在正谊书院考课,对冯桂芬的才华十分欣赏,把他招至抚衙读书,当年八月冯桂芬考中举人,成为林则徐的得意门生。咸丰十年(1860)书院为兵燹所毁。李鸿章购置馆田,以岁租作为脯膏火资,聘冯桂芬为山长,参照湖南岳麓书院的形式,招收优秀学子宿院肄业。书院内有李鸿章撰文的《改建正谊书院记》的碑刻,在文中他表达了对书院的殷殷期望:

夫天下之有学,自文正发其端,而苏郡实为权舆。又安知正谊之法,不且从此风行海内,如响斯应。家知朴学士尽通经,益以广我圣清典学右文之盛,亦将以正谊为权舆乎?余于文正无能为役,而适与其事,亦云厚幸。

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又恢复了紫阳书院,荐聘俞樾担任讲席。俞樾是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赐进士出身,当时试卷就是由曾国藩审阅的;咸丰五年(1855)任河南学政,因被人劾奏“试题割裂经义”而罢官,从此不再出仕;在家读书砚耕,著述极丰,曾国藩说他“拼命著书”,有《春在堂全书》二百五十卷。

紫阳书院创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高材诸生,肄业其中,英才蔚起,代有其人。由于办学成绩斐然,得人最盛,屡受朝廷嘉奖,康熙帝曾赐“学道还醇”匾额,乾隆皇帝亦赐“白鹿遗规”四字及新刊十三经、二十二史各一部。咸丰十年(1860),紫阳书院毁于兵。李鸿章借梵门桥巷邵氏宅为考校之所,使其得以重新聚徒讲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