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13)

胡乔木传 作者:胡乔木传记编写组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不少学生对捉蒋不理解。胡乔木通过座谈的形式分析西安事变的背景,说明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中华民族才能避免亡国灭种的惨祸。

离开教职后的写作与活动

鉴于上海环境恶劣,地下党组织难以立足,中共中央决定上海左翼文化战线的部分骨干撤往延安。1937年3月,组织上决定胡乔木调离上海前往延安。因此,1937年春季开学,胡乔木不再在培明女中任教,但离开上海之前,胡乔木仍住在培明女中,也没有放下手里的工作。

1937年3月10日,胡乔木在《希望》半月刊创刊号(第1卷第1期)上发表了署名乔木的文章——《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以“一个读者给作家们的一封信”的形式,通过对当时文坛上两种倾向(或因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而把文学的范围看得太狭,或对政治冷淡)的分析,呼吁作家“联合一致”。胡乔木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动因是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者炯之(沈从文)的同名文章引起的争论。乔木指出:“这一场论争是代表了今日文坛上两个倾向的矛盾,我并且以为,这种矛盾不但必需消除,而且是完全可能消除的。”他“相信作家间真的需要一种新运动”,经过这场新运动,“希望中国文坛的空气能够因此澄清或走向澄清”,“产生一种真实而悠久的联合”。而“这个运动就是对于文学的再认识,对于别人和自己的再认识”。

这篇文章,应该说是新文学运动史上的一篇重要的文艺论文。

1937年3月25日,胡乔木在《希望》第2期上又发表了新诗《挑野菜》。诗的标题下面引四句“乡童谣”:“打了春,赤脚奔,挑野菜,摘茅针。”似有一股带着泥土味的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全诗8节32行,开头由家乡童谣引发对少年生活的回忆,描绘了一幅春风丽日下平静的农村图画:“挑野菜哟。/

瞧天!春来第一个好太阳,/坐在土上你闻得见香。/挑野菜哟。//挑野菜

哟。/这一篮儿哪能算多?/今晚上妈说要煮一锅。/挑野菜哟。”

接着而来的几声亲切话语,几个亲昵动作,把少男少女的青春活力和天真无邪的爱慕之情,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挑野菜哟。/你且别忙回家,好妹妹,/听我跟你讲话,歇一会。/挑野菜哟。//挑野菜哟。/喏喏,靠近来搂住我的头……/你知道昨天……我怎么能够!/挑野菜哟。//挑野菜哟。/没有什么,别瞧我的脸,/是草花里虫儿飞进我的眼。/挑野菜哟。”

面对此情此景,正当人们要发出“生活是多么美好”的赞叹时,波澜陡起,传来了另外两个挑野菜的异乡人的对话:“挑野菜哟。/回老家?唉,你的心肠真好!/还不一样?我往哪里逃?/挑野菜哟。”一下打破了田园诗的平静,使诗跳动着抗日救亡的时代脉搏。最后一节“野菜尽挑没有个完,菜心虽苦它比我的甜”两句,宣泄了对贫穷苦难生活的怨恨。这诗是颇能激起读者哀民爱国的感情的。

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也很讲究。全诗8节,每节4行。1、4两行是“挑野菜哟”的复唱,2、3两行每行十字上下,诗形整齐中有错落。复唱之外的16行诗,句子看似散文一般,却有严格的节奏和韵律。每行四个音顿(拍),每顿三四个字;轻重音安排有序,每行都是重轻轻重也就是扬抑抑扬的节律。韵式是每节内两句押韵,大多用响亮的开口韵,且多数是单音节词煞尾。每节换韵,却又不一换到底,在变中有不变。大体上是隔节叶韵:第5节与第3节相押,第8节与第6节相押。整首诗的韵脚是:aa,bb,cc,dd,cc;ee,ff,ee。这样,形成中间和末尾有两次由韵的和谐撞击引起的共鸣,使全诗的音韵在不断变换中又有呼应。朗读起来节律鲜明,抑扬顿挫,有变化之妙而无散乱之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