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2)

胡乔木传 作者:胡乔木传记编写组


重庆谈判43天,分两个层次进行:一个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和蒋介石直接交换意见;另一个是两党谈判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张群、邵力子、张治中等人之间磋商。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蒋介石共会面11次,大多在公开场合,也有几次重要的会谈是秘密进行的,有时甚至没有任何其他人在场。胡乔木作为毛泽东的秘书,参加了其中的大多数会谈。

重庆谈判经过三个阶段:从8月29日至9月3日为第一阶段,是几方面普遍交换意见的阶段。9月2日,毛泽东将谈判所要涉及的八个原则性问题向国民党方面的代表作了通报和强调。主要包括:政治会议问题、国民大会问题、自由问题、各党派地位问题、释放政治犯问题、解放区问题、中共军队问题和接受日军投降问题。蒋介石提出国民党方面的三条原则:不得于现在政府法统之外来谈改组政府的问题;不得分期或局部解决,必须现时整个解决一切问题;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

从9月4日至9月21日为第二阶段,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商谈。国共双方差距很大。谈判很艰苦,斗争很激烈。

在谈判暂停五天后,从9月27日起进入通过磋商达成协议的最后阶段。在国民大会、解放区、中共军队、释放政治犯、受降等问题上双方分歧很大,争论不止。为打破僵局,10月2日,周恩来建议,将国共双方一个月来的谈话整理出来,得到国民党方面的同意,争论才停下来。经过准备,于10月5日举行最后一轮谈判,周恩来将中共代表团起草的会谈纪要交给国民党代表。8日,周恩来、王若飞和张群、邵力子、张治中一起商讨了即将签署的会谈纪要。胡乔木参与了会谈纪要的起草。

10月10日下午,双方正式在桂园客厅签订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这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这个协定共12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共两党会谈的结果,协定既记载了国共双方的一致之处,也记载了双方存在的分歧。

在重庆谈判期间发生过有关胡乔木个人的两件趣事。

一件是毛泽东为“二乔”断名。这时,胡乔木的盐城老乡、清华大学校友乔冠华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他经常用“乔木”的笔名在《新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两个“乔木”,本来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不致混淆,现在都到了重庆,如用同样的名字发表文章,就分不清楚了。

重庆谈判期间的一天,大家在毛泽东那里谈起这件趣事,请毛泽东为两个“乔木”断名。毛泽东问:是谁先用“乔木”这个名字啊?原来,“北乔”胡乔木,1936年在上海《时事新报》上著文评论周文和萧军的小说,就用“乔木”这个名字了。而“南乔”乔冠华,原本姓乔。毛泽东问清了情况,建议“北乔”在“乔木”的名字前面加上姓氏,叫“胡乔木”;“南乔”则继续用“乔木”这个名字。毛泽东为“二乔”断名,一时成为佳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鼎新”的名字知者极少,而“胡乔木”的大名则为党内外所熟知。乔冠华只是在写文章时才用“乔木”做笔名。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周恩来外交工作的助手,用本名“乔冠华”开展活动,用“乔木”名字发表文章的机会几乎没有,“乔木”反倒成了胡乔木的专名。

另一件是胡乔木巧遇翁文灏。9月1日晚,胡乔木随毛泽东到黄家垭口,出席中苏文化协会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约而举行的鸡尾酒会。在那里,胡乔木见到了清华大学读书时的校长,时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的翁文灏。只是翁文灏已经记不得这位当年名叫“胡鼎新”的学生了。而胡乔木,对翁文灏说过的“清华大学好比戏台”那番话,依然记忆犹新。诚然,翁文灏也想不到,当年那位要“拆戏台”的学生,如今竟当了中共领袖毛泽东的秘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