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通往“伟大”的道路不止一条(3)

绝非天赋:智商、刻意练习与创造力的真相 作者:【美】斯科特·考夫曼


主观的我:我倒希望这是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我们并不认为学习障碍是可以轻松克服的。我们老早就给他人贴上了“学习障碍”的标签,把这些孩子视为有缺陷。很明显,我们把他们看作是与别的那些在校表现良好且擅长做智商测验的孩子的反面——那些所谓天资聪慧的儿童。说到智商测验并非决定命运的唯一衡量标准,事实上,许多其他的测验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评估多元的技能,但究其本质,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智商测验。这些测验也许有不同的称呼,譬如学业成绩、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验(SAT)、美国高等院校入学考试(ACT)、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以及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等。我想说的是,不要让它们蒙骗了你——它们测量的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可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心理学家要将其称作智力?谁赋予了他们定义这个术语并将其据为己有的权利?的确,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些标准化的考试中得分很高,但是仅仅因为分数高,我们就得承认他们所测量的东西,也即他们的强项,就是人类智力的巅峰吗?我们凭什么要听他们的?凭什么把他们的话全都当真?难道他们在做科学研究时不会有主观因素掺入进来吗?一点也没有吗?果真如此吗?倘若这些一丝不苟、不偏不倚的科学家们拥有截然不同的童年经历,结果又会怎样呢?如果他们仅仅因为在自己发明的某项测验中得了低分便被剥夺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机会,结果又会如何?他们还会这么轻率地给这些测验贴上智力测验的标签吗?他们会不会在克服自己的主观性后依然贴出同样的标签,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试图捕捉的正是人类智力的本质?抑或他们会略微改变对这些测验的看法?也许他们会以不同的观点去看待智力的发展和培养,并把研究更多地聚焦于智商是如何与其他众多重要但无法通过某一次简单的横向测验就能巧妙捕捉到的生命特质相互作用的?(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状……)

客观的我:冷静下来吧,哥们,别让你的主观性掩盖了事实。大段大段的抱怨读来令人烦躁,应当使用更平和的语气、更经济的措辞,应当让你的思路更有条理。

我的论据如下。第一,研究人员深知学习障碍具有发展性特征。教育工作者不了解科学研究的现状,从而无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学校教育,其咎不在研究人员。第二,你的说法对那些思维缜密、一丝不苟的智力研究人员是不太公平的,他们殚精竭虑,只是为了发现人类智力的本来面目。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承认他们所探讨的只是平均值或者可能性,并且他们充分意识到异常值的存在。你的说法对于致力于智力应用研究的学者来说也绝对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完成了一项出色的工作,建构了一套可信、有效的测验系统,这些测验在统计学上与许多现实世界的结果紧密相关。他们开创了一些心理学界有史以来最具预测性的测验,使人们从中受益颇多。诚然,他们中大多数人很可能在自己设计的测验中取得了非常高的分数,因此不知道被贴上“智力低下”标签的人生是何种滋味。此外,还有一个很不幸的事实,即智商测验被随意滥用,因而对很多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包括“主观的我”。但是,如果能够恰当使用并对分数进行得当的解读,那么这些测验便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儿童发掘其最大的潜力。但是,我必须很客观地指出,我压根儿搞不懂“潜力”这个词到底指的是什么。

主观的我迫不及待地想反驳,但是我必须继续这本书的写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