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哥哥的拼图(3)

飘零一家 作者:亮轩


现在已经事隔六十多年,我却再也无法当做“中国人”的样板了,要是问我是哪国人,就会一时千头万绪,欲语还休。

无论选择南渡还是北归,大家都是中国人。但我从小就被教育说:“台湾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着我们去解放。读了这本书又得知,海峡对岸的台胞们,受的也是同样的教育,国光哥描述道:“我们在过去居然深信,这个世界里,除了毛泽东、周恩来、斯大林等几个人之外,绝对无人不反共,他们统治的人民,无一不是受到了迫害,否则便是受到了欺瞒,没有例外。”相互妖魔化的几十年间,两岸的文宣模式仍是“以俄为师”那一套。

母亲曾表达过这样一种愿望:“我这两个儿子都善写文章,将来可以写出我一生的故事。国光写前半生,立凡写后半生。”国光哥这本书里,母亲前半生的经历还存在不少空白:例如她在抗战爆发后归国,没有立即与马博士结婚,而是去留日学生训练班受训,又去了武汉中央训练团当教官。武汉失守后,穿越江西战场到重庆,才嫁给了马博士。后来夫妇分居,她曾先后在重庆民众教育馆和南通学院任教。这些都是她在“文革”的“交代材料”中提到的。

这些千里迢迢回国参加抗战的留学生,当时并不是马上被信任。因马博士是留日多年的学者,曾被怀疑是汉奸,家乡甚至误传他“已经让蒋委员长亲手枪毙了”!母亲也曾谈及,她和同学们结伴投奔留日学生训练班,一路上被人跟踪,后来又遭盘问,理由是“这女人太漂亮了,像是日本间谍”!后来训练班中有一批同学去了延安,她没有去。多年后回首这段往事,我对她说:你的选择很正确。首先,你很容易被大领导看上,那就不会有我了。其次,“抢救运动”这一关,恐怕你会倒霉,当年康生就说某女“长得那么漂亮,不当特务,谁当特务”!第三,即便过了这关,后面运动还多着呢……

抗战是母亲人生的第一个拐点,另一拐点是国共内战行将结束的1949年,舍弃香港产业到达东北解放区的父亲,给在香港的母亲写信说:解放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将来建立的新中国人人平等,社会富裕,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你快回来吧。母亲信了他的话回到大陆,历经种种劫难。“文革”中谈起这段往事,她埋怨地对父亲说:你那时一再写信叫我回来,回来了又怎样呢?父亲叹一口气说:我那时相信他们……

作为历史巨变中北归者的孑遗,百岁的母亲如今孤独地坐在轮椅上,同龄的亲友都已不在,她很少叙及往事。我多次劝她下楼,到马路对面的公园散散心,享受一下绿地和空气;她口头答应,却从不实行。我猜想,正如不愿重提往事一样,她也不愿人们看到自己的老态。她的青春、美丽、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如今久已尘封,难于重新开启。

历史是一张大拼图,个人史、家族史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抢救。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网络写作拓展了历史拼图的疆域,很多人都在博客等“自媒体”上讲述自己的历史。历史书写不再是学者的专业,也不再是官方的专利,变得日益大众化。要想选择性地屏蔽和遗忘历史,今后是越来越难了。

海峡两岸历史变迁的个人拼图,龙应台推出了一块,齐邦媛推出了第二块,现在轮到马国光……后面或许还有你有我,有我们大家——两岸三地的中国人、全世界的华人,都有故事要说。

(2011年5月30日 北京风雨读书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