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后的水师》 国难当头“匪亦有道”4(4)

最后的水师 作者:王佩云


且说李北海百密一疏,这些年在山寨只顾收藏金银财宝,没有注重积存粮食。李泽西曾多次劝说:“吃饭是山寨头等大事,积蓄粮草比积蓄金银要紧。”李北海不以为然说:“金银能换来天仙美女,高官厚禄,不信换不来盘中餐。”巡防营抓住他这条软肋,严密封锁进出罗浮山的路口,山下粮食粒米、粒麦、粒豆不许进山。有善男信女带来供品,凡能填饱肚子的,一律挡在山外。包括猪、羊、鸡、鸭,官军一律按市价收购,只许香客带银子去庙里“还愿”。他们笑着解释:“用这些银子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菩萨得了实惠,心头一高兴,保你们求官得官,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求寿得寿。”

王雪岑还考虑到了山上寺庙的吃饭问题,摸清各处常住人口,按男道士每天白米一升、女道姑每天白米半升计算,连同油盐酱醋、荤素菜肴,定期派营兵送上门去,也由营兵日夜守护这些寺庙,防止土匪前来夺食。

这些招数不久便奏效。各寺庙的人生怕土匪抢走活命的口粮,但凡发现李北海的动静,都会报告官军。男女香客进出罗浮山,还担心土匪饿急了,到时候连人肉也不放过,自觉与土匪保持距离。山里的飞禽走兽似乎也有了警惕性,眼看那些匪徒吃了上顿没下顿,害怕拿它们填肚子,见了匪窟绕道远飞,“惹不起躲得起”。土匪因此被彻底孤立,只能坐吃山空,很快断了粮食。罗浮山能吃的野菜不算少,可惜当不了正经饭菜,清汤寡水吃上几天,一个个满脸菜色,浑身也浮肿起来。李北海打熬不住,派一些爪牙去寺庙抢粮,被官军逮了个正着。一些死硬分子下山冲击封锁线,在官军火力扫射下,腿长的捡了一条命回来,腿短的都去阎王爷那儿报到了。

就在这个时候,王雪岑带着大龙、小虎二人,连同十来个扮成挑夫的士卒,用箩筐挑着大米、猪肉和糯米酒,来到李泽西据守的山寨。这个饥饿群体,见了吃食,感觉比见了亲人还亲。他们也不查问几位不速之客的来历,接过挑子,恨不得抓起生米、生肉就往嘴里填。李泽西明知这些人所为何来,却不忍说破,顺水推舟,吩咐厨房赶紧蒸煮煎炒,填补众弟兄饿瘪了的肚子。他随即将王雪岑迎进密室,盘问“是否来此当说客”。王雪岑明人不做暗事,坦然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展开一场读书人与读书人的对话。

李泽西生于国家内忧外患四起之时,自幼发愤读书,立志救亡图存。不想清朝考场同官场一样黑暗,第一次考出的优异成绩居然被移花接木,成了本县一纨绔子弟的晋升之阶。第二次努力备考,朝廷突然取消科举,断了天下读书人的晋身之路。他一气之下,投奔堂兄李北海上了罗浮山,向往如同水泊梁山一样“替天行道”。但李北海品行不端,生性贪婪,甚至为捞取金银,不惜勾结洋鬼子走私军火,贩卖鸦片,让他大失所望,几乎万念俱灰。

他愧悔交加道:“生逢乱世,报国无门,反而沦落匪窟,辱没祖宗,无地自容啊。”

王雪岑为之宽解:“这世道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明珠投暗’,亦在所难免……”

李泽西说出自己的抱负:“我若离开这个蜗居多年的山寨,便改名李耀汉,为大清光耀汉唐盛世做些实在事情,以遂平生之志。”

他们正说得投机,忽有手下亲信来报,李北海带人抢上山头来了。李泽西拍案而起:“他不仁,我不义,这就取他人头,权作李某今日走上正道的见证。”赵大龙和李小虎也应声掏出火枪,帮助出击。王雪岑示意他们放出信号,知会巡防营各路人马,歼灭李北海的时机到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