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阴潜阳论(1)

赤贫的精神 作者:孔见


——从易卦看性命的修养

神无方而易无体,但其运行生化之机可以借象揣摩而会之。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曰:“有生于无”。可见他所说的道乃一无极本源也,而二则为阴阳二气,由此阴阳二气运化合成一太极便谓之有。刘基《太极图说》正解此义: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万物。一物一太极,任何事物都是一阴阳和合的单元,孤阴不长,孤阳不生。

然则,道家修炼性命的目的是为了造就纯阳之体,故吕祖洞宾以纯阳为号,古代道行高深者亦有以纯阳子自谓。佛家修行以消除心性中的阴蕴(断阴)为功德,达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阳明境界。由此可以推断,所谓成仙成佛,乃是成就(或曰还原)纯阳之性也。

纯阳无阴,在易为乾,六爻均为阳爻。乾为天象,“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周易·乾》)修得乾身乾性者,在人界来看,已为孤阳,不能位于天地二才之间作为中才,于是发生质的突变,甚至于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升华到另一个境界里形成新的阴阳平衡太极体。相反,道行失修败坏者则可能堕为纯阴体。纯阴无阳,在易为坤卦,六爻均为阴爻。坤象为地府黑洞,落为坤身者,便成地狱鬼魅,同样不能位于天地二才之中,而须堕落到低一级的阴阳境界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新的太极体。坤为孤阴,与乾卦同属无极,但相对而言,它是负极。“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惟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钟吕传道集·论真仙》)

是故,所谓修炼性命,就是以增进性命的阳性内涵为功夫,以排除性命的阴蕴为事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终日乾乾”(《周易·乾》)。然而,如何自强,如何取得纯阳之性?孔子以仁者爱人之心行中庸之道,于七情六欲未发之中处觅性命的根本。孟子养浩然之气,使其塞乎天地之间。老子则“致虚极,守静笃”,以阴柔无为谦下为追求,似乎反其道而行之。最为极绝的是释迦牟尼,寄身心于虚无,立本性于空寂。此间玄义值得吾辈细心体认。窃以为,易之为道,有三大要领值得修身养性者谨记——

其一是阴阳相交,两极相通。任何一个太极单元都必须形成阴极生阳、阳极还阴循环不息的能量回路,才能维持生机。如果在一个太极单元内阴阳两极不能互相往来,就会造成能量的泄漏和结构的无序,从而使系统走向死绝空亡之境。此理与电磁原理相类。

依道家的说法,任督二脉是人体阴阳沟通循环的主要渠道。它的初级功法“小周天”就是从某个层次打开任督二脉,使阴阳二气升降往返、畅通无阻,使生命保持动态的平衡。具体做法是:将心火置于肾水之下,意守脐下三寸,如月映水,使阳气在肾水中凝聚之后,循督脉自然升发,上至头顶泥丸,化阴精而沿任脉下行,降归肾元,周而复始。周天常通的人,一般是不会犯什么病的。对于心肾不交,任督不合,有升不降的病人,中医有一妙方,仅川连、肉桂二味。川连性寒,入心经,能降心火,化阳气为阴水,使之下行;肉桂性温,入肾经,能将任脉下行之阴水温化,收入肾本,转为阳气重新生发。

《易》经中阴阳不交的情况见诸阴在下,阳在上,如否卦、未济。在这种情况下,阳气不能得阴而降以潜下,阴气不能得阳而升以达上,形成对流。犹如煮水,火不在锅底下烧,却在锅上方燃,最终只落得火熄水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