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奉而献之×王(2)

赤贫的精神 作者:孔见


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帝王的时代,人人都成了自己的帝王。今日,一个山中拾玉者,大可不必“奉而献之×王”,而可以将其琢磨成器物,或自己享受,或按自己的心愿给母亲做对镯子,给孩子做个护身符,等等。这样,人人都成了一个终极,成了一个出发点和归宿地,都可以给自己所怀之物钦定价值,因为他是物之最后受用者,而且本身不受用于他人。

当每个人都成为终极的时候,一个价值歧义的时代也就到来了。你认为玉者,别人看来是石;别人认为玉者,你看去是石,而且每个人都可能认定自己怀中所抱这方是玉,人之间的玉石之争便成为不可避免。这种争锋除了精神消灭和精神割据之外,是不会有其他结果的。在倡导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里,由某个个人来独断裁判,势必导致普遍的伤害。因此,冲突的不可调和最终必然导致一种契约的建立:人皆玉其玉而不石他人之玉,石其石而不玉他人之石,各弃石抱玉而用之,皆大欢喜。

然而,这个设想中的社会似乎不曾降临。政治上的“王”下台的同时,经济上的“王”跟着要即位。这个“王”就是金币,它的光芒普照万物的黑暗本质,是市场社会共同追求的终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独断者。从农民种的瓜果,到艺人雕琢的作品,都必须放到市场的天平上由金钱来度量其价值。于是,各人所怀之物是石是玉,还不能自我定守,而必须陈列于商业大道两旁接受金钱的检阅。抱玉自用者,无异于抱石自沉。

于是,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和氏时代,演绎那个伤心的故事,四处求玉,“奉而献之×王”。对于人来说,两个王都是异己的,所不同的是,前面那个王是一个人格,喜怒无常,性格乖戾,却有感动的可能;后面这个王是非人格的,铁石心肠,但态度近乎平等。比起跪在一个人面前来,跪在一块金属面前要有尊严些。这与被一块莫名飞来的石头砸伤,比被一记拳头击中要好受些,道理是一样的。但是,比起跪在苍茫天空面前来,跪在某一异物面前还是卑微了。

奉璞于庙堂求得领受如和氏,抱玉自沉于江湖求得自尊如屈子,是故事的两种结局。和氏尽管命运多舛,但其结果仍能遂愿,这已属万幸。不知有多少人含冤饮恨,不得伸张昭雪呢。至于屈原大夫,则最好不要有什么遗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