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0 个相信——从公信力到私信力

《新周刊》2015年度佳作·相信力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我们信什么,该怎么信?这是个问题。

骗子太多,不敢相信。标准太多,相信哪个?专家太多,没法相信。破坏规则的太多,相信会吃亏。

我们变成“老不信”,书本、媒体、公告、声明……几乎所有过去的权威皆被怀疑。

这是真的吗?它值得相信吗?

痛定思痛,我们或成为阴谋论患者,任何人和事都可能是掩盖真相的迷雾,也都可能被迷雾掩盖。我们或成为无厘头病人,反正就算信错了也不过一场呵呵,即使是那些看似不靠谱的小道消息,也体现着某种智商优越感。

与此同时,相信媒体,还不如相信朋友圈;相信教科书,还不如相信喜欢的老师;相信机构发布的质检报告,还不如相信某个熟悉的美食家;相信通稿,还不如相信一个个具体的用户体验……

必须面对上述事实,公信力下降,私信力上升。当原有的以公信力为支撑的信任体系开始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只有回到自己,回到作为一个个体的“我”。

相信是权力也是能力,每个人都有权相信她/ 他愿意相信的东西,但这需要能力。

相信自己,就是相信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判断、自己的眼光,就是相信“我”

也是福尔摩斯,就是有权也有能力选择自己愿意去相信的东西,也因此,人学会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新周刊》梳理中国人的相信历史,邀请专家为如何重拾相信力开出药方,用现代契约论为相信力开路。

从100 个相信开始,《新周刊》试图描绘一张中国相信地图,在100 个相信背后是私信力的蓬勃崛起,个性的信、执拗的信、小众的信让相信变得多元而有趣,私信力的背后是价值观的解放,是90 后的崛起,是网络的征服。

我们信什么,该怎么信?这不应该是问题,因为相信本身不用怀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