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孤独,真正的百年孤独(1)

孤独百年:张学良的思想人生 作者:王海晨


二、孤独,真正的百年孤独

悲剧的主人公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的生命如同一根蜡烛,本来是可以发光的,却在刚刚点燃不久就被移入了缺氧的时空。他们顽强地和命运抗争,奋力发出一些可以温暖和照亮别人的光,却又遭到命运更加残酷的捉弄,包括得到温暖和看到亮光的人不仅不感恩,还投以轻蔑、嘲笑,甚至是斥责,最后被锁在了强权的密室。

谁有他的孤独久?

翻开历史,这样的人很多。如汉代史家司马迁、魏晋玄学家嵇康、宋代孤独女神李清照,德国哲学家尼采和叔本华、荷兰印象派画家凡高等等,他们的人生都是孤独的,不幸的。他们的不幸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活着的时候因无人理解而孤独,为了释放孤独而创造,创造出来的思想、壮举又不被时人理解;二是他们作为有血有肉的人却没有享受到一般人都可以轻易得到的人间温情,想得到也应该得到的却得不到,这两点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不幸。

孤独不是慎独,慎独是一种自我约束的状态,而孤独的人是想摆脱他人的约束而无方,寻求他人的理解而不可得。因此,怎么说孤独都是痛苦的,痛苦是孤独的影子,孤独的生命延续得越长,遭受折磨的时间越久。

盼百之人众,人生足百鲜。也可能是出于尊重,当对历史有贡献且高寿之人走完人生之后,人们常常习惯称其为百年人生。如大师季羡林逝世那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书名就叫“百年人生”。可见,百年人生的“百年”,有时不是个确数。

然而,张学良不同,他的人生是真正的百年人生,而且是孤独百年的人生。真正称得上“孤独百年”的中外历史名人,恐怕极其少有,司马迁和尼采都不到60岁就去世了,嵇康和凡高的人生更短,还不到40岁,李清照和叔本华活的时间久一些,也刚过70岁,而张学良刚好100岁。

这些人对历史都做出了令人难忘的贡献,他们的名字不断地在世人眼前闪耀,而当品味他们的人生时,给人最突出的感觉却是苦涩,品到最深处,都让人不自觉地眼含泪水。

尤其是张学良,他的人生虽然足百,但有超过一半的时间生活在深山里、破庙中、孤岛上。即便在囚徒生涯之外的时间里,他的人生也很少离开孤独。

少年丧母,孤独从孤单开始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保护神和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张学良回忆,辛亥革命那年的一天晚上,“我母亲把我找去了,她给我一个袋子,里面有几十块大洋,帮我系在腰上。她说:‘今天晚上恐怕有事,要是有事,有枪响,你就赶快跑,等稍微平息点儿呢,你看哪个老头好,跪下给人磕头,把袋子里的钱给人家,告诉你是谁的儿子,让他把你送到你爸爸那去。’‘妈,你呢?’我问。‘你别管我。’我说,‘你上哪去呀?’她说:‘你不用管我,你不要问我了。’后来我才明白:我妈妈预备着要自杀来着,要是乱军打进来,她把我放走,让我跑,她就在家自杀了。一说到这,我心里就难过啊。”

11岁,这是个刚懂事还不算太懂,正是需要母亲呵护和培养的关键年龄段,而他的母亲因病撒手人寰。再没有人在关键时刻舍命保护他了,他能不难过吗?

在古代,父殁称孤,母丧称哀,因哀伤甚于孤独,说明母亲在未成年儿女的成长过程中的地位重于父亲。张学良孤独百年的人生是从哀伤开始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