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向十字街头 1

鲁迅忧思录 作者:孙郁


——答《三联生活周刊》问

三联生活周刊:1927年,鲁迅离开广州去上海。那时他为什么会选择去上海?

孙郁:去上海有多种原因。首先是想有一个稳定的生活,那时候他在广州是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教务长,忙得焦头烂额。后来国民党发动“清党”运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先在上海捕杀共产党人,4月15日,广州也出动大批军警,对各机关学校和群众团体实行血腥清洗。身在广州的鲁迅用“被血吓得目瞪口呆”来形容此时的感受,以辞职表示抗议。

广东当时还是“革命”策源地。他想去文化色彩比较浓的城市生活。北京肯定是不能回了,因为周作人在这边,他的原配夫人朱安也在北京。他和许广平在一起,所以就去上海了。

三联生活周刊:鲁迅去了上海后,生活有很大的变化。在北京他是公务员和教师,在厦门和广州他都是在大学里教书。在上海他就成了一个“自由职业者”,对他来说这是一段新的生活。

孙郁:开始他没有工作,后来许寿裳给教育部长蔡元培写信。当时蔡元培手里有一笔钱,相当于现在的基金,聘他做教育部“特约著述员”,“听其自由创作”。每个月给鲁迅一笔钱,大约300元。直到1931年12月朱家骅出任教育部长,他的这项名义和收入才被裁撤。这也是他在上海期间唯一的固定薪水。

三联生活周刊:在上海期间,鲁迅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政治与社会背景是什么?

孙郁:20世纪20年代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国知识分子在现实世界中,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当时知识分子群体有了不同的选择和转向。一派如胡适,搞新民间建设,搞精英社团,办《努力周报》、《独立评论》,也在参与政治。他们是“身在学院(山林),心在台阁”,是想要当国师的。还有一派像周作人那样,回到“苦雨斋”、象牙塔里,纯粹为学术而学术,但还可以批评社会,批评政治,只是不介入政治,苟全性命于乱世。

而鲁迅则就走向十字街头了。鲁迅的选择分析起来比较复杂,尼采的精神有一些,俄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民粹派的东西对他都有影响,后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起初发现俄国的共产党把事做成了,创造了新的社会。他觉得知识分子还能参与、改造现实,改变国家的面貌。

当时参加俄国现实改造的知识分子,包括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以及他后来译介过的一些作家。鲁迅看到这些知识分子加入革命,改变了社会。但是他对俄国的了解是通过二手资料,不知道俄国的具体情况。斯大林后来的“肃反”,他最初是不清楚的。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时期鲁迅的翻译工作是否也和这种社会思想的转变有很大关系?

孙郁:他到上海后,主要的工作就是翻译和编杂志。这个时期他翻译的作品比自己写的要多。他的翻译不局限在俄国,还包括德国、法国、日本的作品。一方面,他厌恶自身的旧士大夫的文化,想要告别过去的自己。另一方面,他在寻求好的作品与思想,看到那些精神强大、个人力量强大、想象力丰富和语言有质感的作品,他都想介绍过来。

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年的时候,鲁迅策划了一期百年纪念增刊。鲁迅自己翻译了《托尔斯泰和马克思》。托尔斯泰是一个宗教徒,他有自己的信仰,他从教义出发来讨论问题。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者就批评托尔斯泰,说他的不抵抗主义有问题。鲁迅想了解的是马克思主义者怎样对待自己的遗产,旧文人的缺失在哪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