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坎坷际遇:《雷雨》背后的风波

民国戏剧:守望 作者:于嘉茵


大学毕业后,曹禺参加清华大学留美考试,但未被录取,于是来到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师,但是年底因为生了一场大病,不得已又回到了北京,病愈后回到清华研究院,专门从事戏剧研究。

在清华研究院,曹禺收到了一封来信,说希望能把《雷雨》的首演权交给中国旅行剧团,落款是中国旅行剧团的团长唐槐秋。虽然当时的中国旅行剧团还是一个很小的剧团,不算起眼,但曹禺收到信后还是非常激动,也很感激唐槐秋的知遇之情,当即回信表示同意。收到曹禺的回信后,唐槐秋亲自任导演,开始了《雷雨》的排演。但是剧团很快接到了北京地方政府禁演《雷雨》的命令。

原来,这个剧本送政府审查的时候没有通过,主要理由就是这个剧本里头有乱伦的情节,一个大少爷和继母之间发生了恋爱关系,实在有伤社会风化。唐槐秋和曹禺闻讯都很失望,只好再等待机会。

机会在一年后迅速降临了。东京帝国商科大学的中国学生郑振铎看过《雷雨》后,立刻将它翻译成日文,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间流传起来。后来一个留日学生剧团——中华话剧团于1935年4月27日在东京神田一桥讲堂进行了《雷雨》的首演,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已经在文坛上颇负盛名的郭沫若看后立即撰文《关于曹禺的〈雷雨〉》,对这个剧作家中的后起之秀大加赞赏。

消息传到国内,《雷雨》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和争论。这个在北京遭到禁演的剧目,却在文化气氛相对宽松的天津也就是曹禺的故乡获得了演出机会。1935年8月,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在学校礼堂上演《雷雨》,这次演出是该剧在国内的首演。这一年的10月12日,天津新新影戏院挂起了唐槐秋中国旅行剧团的牌子,旁边的剧目牌上醒目地写着“雷雨”。一个月前,中国旅行剧团刚刚结束在河南河北的公演,稍作休整便准备在天津上演《雷雨》,由曹禺亲自指导全剧的排演。《雷雨》在天津新新影戏院上演了五十多天,几乎场场爆满,观众好评如潮。著名京派戏剧家兼评论家李健吾发表文章称:“这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1936年的5月6日至8日,中国旅行剧团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公演《雷雨》,很多上海的观众连夜守在剧场门口买票,更有人专程从杭州、苏州赶来上海看戏。《雷雨》的票房纪录超过了这一年上映的卓别林新片《摩登时代》。

大把的钞票让剧院经理看得目瞪口呆,他立即与中国旅行剧团续约3个月,还承诺以后中国旅行剧团不论何时演出,都随时让出剧场。后来仅在卡尔登大戏院,《雷雨》就演了28场。第117期《良友》画报的评论文章对此写道:中国旅行剧团给当地以一种新的刺激,使他们像从古旧的梦里惊醒过来,而给他们开始认识了话剧的伟大。

一年后,卡尔登大戏院停止放映电影,只上演话剧,并和中国旅行剧团签订了长期合同。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这份合同终究未能履行。

卡尔登大戏院建成于1923年,位于黄河路21号,装修采用纯英式风格,有座位885个,舞台设施完备。自1936年上演《雷雨》后,与兰心大戏院一同被誉为“话剧大本营”。

就是曹禺的《雷雨》,让中国旅行剧团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剧团成为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职业剧团。就连一向谦虚的曹禺日后也不无得意地回忆说,中旅后来在商业上的成功有一部分的原因要得力于自己的《雷雨》一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