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文忠公 (5)

苏东坡传 作者:林语堂


雷击后五年,一位道士对皇帝说,他看到苏东坡的英灵在天宫担任文相。皇帝更加害怕,连忙恢复了苏东坡生前的最高官职,后来又加封一个比生前职位更高的荣衔。政和七年(1117年),皇室竟也开始收集苏东坡的文稿,每件出价高达五万文钱。宦官梁师成花三十万文(约三百美元,以当时生活水准来说算高价了)买英州石桥上(被人妥善隐藏)的碑文,还有人出五万文来买苏东坡在一位文人书斋匾额上所写的三个字。这时苏东坡的诗文字画在坊市上极为活跃。这些珍稿不久就被收入宫中或富豪之家。金人攻下京城后,也特别爱搜掠苏东坡和司马光的作品,因为苏东坡生前大名就已传到域外的北方部族里。苏氏某些最好的字画随着两个身死异邦的皇帝被运往敌国(当时徽宗已退位给儿子)。不过还有数万件苏东坡的文稿获得保全,由物主带到南方。

现在苏东坡已死,狂热的政治风暴也已经过去,南宋的皇帝坐在杭州的行宫内,开始阅读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奏议表状。他愈读愈钦佩此人大无畏的忠心,苏东坡的孙子苏符还因皇上顾念他出名的祖父而获得高位。这一切都使苏东坡在死后盛名和地位都达到顶点。乾道六年(1170年),孝宗谥封他“文忠公”的荣衔,并赠太师的官阶。皇帝写下至今留存的最好赞文。圣旨和皇帝亲笔题的序文印在各种版本的苏东坡全集的卷首。颁谥“文忠公”头衔的圣旨如下:

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爰缅怀于故老。虽仪刑之莫觌,尚简策之可求。揭为儒者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资政殿学士谥文忠苏轼。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博观载籍之传,几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知言自况于孟轲,论事肯卑于陆贽。方嘉祐全盛,尝膺特起之招;至熙宁纷更,乃陈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之中伤。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彰,是以论世。傥九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惟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太师。余如故。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不仅是基于他诗词和散文的魅力,也基于他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他的个性和主张是他盛名的骨干,而他的文章之美则形成了精神之美的肌肤。我认为,一个缺乏正气的作家无论文笔多么灿烂,多么迷人,我们都不可能真心仰慕他。皇帝为《苏东坡集》所写的序文强调他“气节”的伟大,使他的作品不同于一般“佳文”,也使他的盛誉名实相符。

不过我们别忘了,苏东坡主要是诗人兼作家。他的盛名也因此得来。他的文章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特质,在译文中较难感觉出来。名作之所以能成为名作,只因为各时代的人都认为“好文章”应该如此。毕竟,文学不朽的声名得靠作品给予读者的乐趣,而谁又能说清楚究竟要怎么样才能令读者满意呢?文学和一般写作不同的地方乃在于它具有音律、观念和风格上的魅力,足以让心灵愉悦。名作能取悦千秋万世的读者,历经各种文学风潮而留传下去,必定是基于所谓“真诚”的特质,就像能够通过一切考验的宝石,“文章如精金美玉”,苏东坡写信给谢民师说,“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