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神、鬼、人 (5)

苏东坡传 作者:林语堂


不久,苏东坡报复的机会来了。太守在官舍内建了一座凌虚台,闲暇时好观赏四野风光。不知为何,陈太守叫苏东坡写一篇文章,要刻碑留作纪念。这个机会太好了,苏东坡舍不得推拒,他要开开玩笑。刻石的碑记会流传后世,应该庄重、优美、富有诗意。他当然不能直接攻击陈太守,但是他射一支嘲弄的小箭,是不会有什么后果的。《凌虚台记》流传至今:

台因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蛹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其求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如果苏东坡年龄大一点,他的语气就会成熟些,箭锋也许会隐藏起来。这篇碑记在沉静中思索平台将来倒塌的状况,暗讽陈太守从不知城外有山,在碑铭作品中确实独树一帜。不过老太守心胸也宽,竟然接受了,这次,他一字不改就叫人把文章刻在石碑上。

其实陈太守内心并不坏。两个人分开后,苏东坡渐渐看出这一点,曾努力破除前嫌。成名作家的一大负担就是受子侄辈之托为其先人写墓志铭。墓志铭总要含蓄地称颂死者,没有什么文学价值可言,往往接近虚伪。写这种墓志铭,古人称为“谄媚死者”,不过这是作家很难拒绝的人情。苏东坡对这一点定了严格的规定,切实执行,连王爷求他写墓志铭,他都不接受。他一生只写过七篇墓志铭,每一篇都有特殊的理由,是他内心真有话要说。几年后,他替陈太守写了一篇墓志铭,除了司马光的墓志铭,这是最长的一篇。因为苏东坡和陈太守最后彼此产生了极高的敬意。

我们必须提一下陈太守的儿子陈慥,他后来成了苏东坡终生的好友。陈慥喜欢饮酒、骑马、舞剑和狩猎,是一个挥金如土的人。有一天,陈慥带两个士兵骑马打猎,苏东坡在山里遇见他。一只喜鹊出现在眼前,他的随从没有射中。他暗骂一声,冲出密林,一箭就把喜鹊射了下来,他脸上的某一种气质吸引了东坡。后来传闻说陈慥的父亲在别的地方做官,被控收受贿赂,判处死刑,而苏东坡放逐的时候,陈慥正隐居黄州。苏东坡的敌人想起他和陈慥的父亲一度不和,就把他赶到这个地方,让他落入陈慥的掌握,说不定陈慥想为父亲报仇,这样苏东坡的敌人就不必真动手了。事实上,苏东坡和陈父之死毫无关联。他贬居黄州期间,反而和陈慥成了最好的朋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