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末代皇帝》(1)

电影狙击历史 作者:上林


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洋帝师”

《末代皇帝》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一生。在他悲剧的六十一年人生中,从三岁登基成为皇帝到复辟登基再到成为日军傀儡,从一个历史战犯到新中国一个普通的社会公民。整部影片采用了时空交错的剧作结构,以溥仪在战犯管理所交待问题的回忆为线索,见证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京政变、伪满洲国、战犯改造、“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将人物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贝托鲁奇在创作剧本时,参考了两本书,一本是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还有一本是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写的《紫禁城的黄昏》。在电影中,庄士敦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几乎是溥仪身边唯一的光明,充当了溥仪精神上的父亲。庄士敦也被溥仪称为“灵魂的重要部分”。而庄士敦如何来到中国,电影并没有提及。

庄士敦,1874年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原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曾进入牛津大学学习,主修现代历史、英国文学和法理学并获学士学位。1898年,他被英政府派往香港,担任港督的秘书,从此在中国一待就是30多年。1904年,庄士敦被殖民部派往威海卫,当上了英国驻该地区公署的行政长官。由于对东方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且聪明好学,他的汉语水平提高很快。他为自己起了中国名字庄士敦,而且按照中国的传统,采用《论语》中“士志于道”这句话,给自己起了“志道”的雅号。

庄士敦特别不满意基督教在华的传教活动。1910年,他以“林绍阳”的笔名写了一本书,公开谴责基督教会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人们很快就得知,这个“中国人林绍阳”就是庄士敦,英国宗教界对他进行猛烈的抨击,称其为“古怪的佛教徒”。英国殖民部也对他颇有微词,认为他“头脑不清醒”,1918年10月,庄士敦离开威海卫赴上海旅行,一个改变他命运的机会随之而来。

1918年,徐世昌因要出任民国大总统,不能再为仍旧保留帝号的溥仪担当老师。徐世昌等人幻想溥仪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重新执政,决定为溥仪挑选一位教授欧洲宪政知识和英语的老师。

晚清遗老、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在辛亥革命后曾经到威海卫避难,视庄士敦这位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洋儒生”为同道。庄士敦来到上海后,李经迈立即与他商谈出任帝师的事。庄士敦觉得这比威海卫的“父母官”更有价值,便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于是,徐世昌出面与英国公使朱尔典进行交涉并获得允许,由民国内务部和清室内务府与之订立合同,正式聘请庄士敦为溥仪的英文老师,月薪加津贴每月700大洋。庄士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洋帝师”。

1919年3月4日,庄士敦进入紫禁城,见到了已经退位7年的溥仪。溥仪端坐在毓庆宫西厢书房的龙椅上,庄士敦朝他三鞠躬,并用流利的中国话恭请圣安。接着溥仪起身与他握手,庄士敦还以一个深鞠躬向后退出门外。然后,再度进门,溥仪已换了常服向庄士敦鞠躬拜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