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杀戮之地》(1)

电影狙击历史 作者:上林


红色高棉最盛时党员达到4万

1960年9月30日,在金边火车站的一间破旧房屋里,柬埔寨劳动党宣告成立。在新建的组织里,一批20世纪50年代留法归来者如波尔布特、英萨利、宋先、乔森潘等进入中央领导层。1962年总书记杜斯木神秘失踪,波尔布特继任。从此,“留法派”成为柬埔寨革命的领导核心。1966年,柬埔寨劳动党改名为柬埔寨共产党。国际上注意到波尔布特领导的组织,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印度支那抗美战争期间。不过令人困惑的是,柬共长期不公开自己组织的名称,西方只好自己加了一个俗称红色高棉。

这一组织有着古老的秘密会党特点。波尔布特虽有书记的职务,在党内却呼为“一号兄弟”,他的副手农谢称为“二兄弟”,颇有帮会老大的气味。党内也没有代表大会选举和研究通过党纲党章之类的活动,各级干部都由指派产生。虽说最高领导层有几人是留学法国的知识分子,基层干部却大多数是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当时柬国内民众90%是文盲)。党内也不组织政治理论著作的学习,而只听“书记大叔”从神秘渠道发布的指令。

1970年美国策动朗诺集团以政变推翻了王国政府,西哈努克流亡北京并号召人民抗战,为波尔布特领导的党提供了大发展机会。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旗帜下,柬共与西哈努克等人联合,又得到中国、越南支援,武装人员曾发展到20万,党员也发展到4万,于1975年4月17日攻占金边掌握了政权。《杀戮之地》就以红色高棉占领金边前后作为真实的历史背景。

《杀戮之地》改编自一篇长篇报告文学《迪特·普兰的生与死》,作者是《纽约时报》记者西德尼·山伯格,文章发表于1980年,披露了一个红色高棉大屠杀的幸存者的真实经历,这种对电影人来说可遇不可求的题材立即吸引了众多制作人和导演的关注。

一个叫布鲁斯·罗宾逊的演员把这篇文章改编成一部300页的剧本,拿着剧本去找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火战车》的制片人大卫·普特南,想让普特南提提意见。普特南把剧本发给了许多导演,让导演们谈谈想法。最终,一个叫罗兰·约菲的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打动了普特南。约菲告诉普特南,他不想只拍一部简单的战争片,他要通过战火与屠杀、恐怖与血腥讲述一个有希望的故事——两位主人公亲如兄弟、胜似兄弟般的友情。

事实证明,罗兰·约菲完美地执行了自己的想法,很多人看到两位主人公九死一生后的重逢都热泪盈眶。电影获得了1985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并最终拿下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在当年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电影学院奖上拿下8项大奖,并入选英国人评选的百大名片榜单。

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占总人口1/7

迪特·普兰和吴汉只是上世纪70年代红色高棉大屠杀中幸运的个例,而他们有太多的亲人和同胞,在红色高棉统治时期死去,据统计,红色高棉导致柬埔寨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超百万,占这个国家总人口的七分之一。

在占领金边后,波尔布特发出一号命令,以战备为借口把城市居民遣散出城。这项决定是在红色高棉进城前两个月作出的,但他们对相当高级的干部都严加保密,并且欺骗老百姓说美国人要轰炸金边,谁也不准留下,不准携带行李,用不着带出城里的财产,三天之内就可以回家。在士兵的强行驱赶威吓之下,四天之内,所有金边人被迫离开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放弃所有财产,成为彻头彻尾的无产者。金边素有“东方巴黎”之称,有两百万人口,占柬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数日之内就成了一座死寂的空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