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艺术家》(3)

电影狙击历史 作者:上林


与此同时,嘉宝却华丽转型,优美发声。1930年,她主演了自己第一部有声片《安娜·克里斯汀》,米高梅以“嘉宝说话了”为影片最大卖点。当观众们听到嘉宝用低沉的北欧口音说出“宝贝,给我一杯威士忌,再加一杯姜汁汽水,别太吝啬了”时都迷醉了。人们评论说:“她高声讲话的时候,很像北欧松林里的风声;她柔声讲话时,宛若夏天微风中的低语。”

和《艺术家》上的佩比一样,嘉宝没有忘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恋人约翰。由于好莱坞一姐的地位逐渐稳固,嘉宝终于有了权力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并且全程干预。1933年的《瑞典女王》是嘉宝参与程度最深的一部影片,从剧本到服装设计她都亲自过问。本来和嘉宝配戏的男演员选定的是英国男星劳伦斯·奥利弗,但是嘉宝觉得奥利弗和她就是没默契,要求制片方换上约翰·吉尔伯特。从结果来看,约翰演得并不成功,甚至都没有了当年的英姿,影迷也许会发出疑问——威严而英姿飒爽的女王怎么会爱上这么个平庸的家伙?不过这并不影响影片的成功,因为观众看嘉宝一个人就足够了。

最终,约翰没有《艺术家》里的乔治那样幸运,1936年1月,由于长期酗酒,38岁的他死于心脏病,永远告别了好莱坞。

死在沙滩上的前浪们

有声片摒弃了过去那种依靠肢体语言的哑剧表演方式,所淘汰的默片明星也不止约翰·吉尔伯特一个。名单很长:第一届奥斯卡影帝埃米尔·强宁斯,他由于浓重的德国口音而不得不回到欧洲;丽莲·吉许,默片时代最成功的女星,在第一部有声片不大成功后回到戏剧舞台,直到40年代才重返银幕;玛丽·璧克馥,第一个“美国甜心”,第一个在“星光大道”留下手印的人,有声片到来时恰逢她要转型,不再表演年轻纯洁的小姑娘,双重改变让她失去了影迷,1933年拍完自己最后一部电影;克拉拉·鲍,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翼》的女主角,由于害怕她根深蒂固的布鲁克林口音会大大降低自己的神秘感,因此在她的首部有声片的拍摄中,眼睛总是瞟着麦克风导致不断需要重拍。最终她于1933年退出影坛,28岁,正是一个女星的黄金年龄……

而默片时代最依赖肢体表演的是喜剧演员,有声片对他们的冲击更为明显。巴斯特·基顿是和卓别林齐名的喜剧大师,擅长玩一些超高难度的惊险动作制造笑料。原本他的电影都是独立制作,有声片到来之时他加入了米高梅。米高梅根本不知道怎么用他,招来百老汇的戏剧编剧来写本子,结果一个玩杂耍的变成了讲笑话的,基顿的别扭可想而知。他想在电影中加一段七、八分钟动作戏,没有对白,这在现在看来再正常不过,而在当时只想着“说话”、“说话”的制片们却觉得不可思议。由于有声片拍摄成本较高,促使了好莱坞对制片过程的严格控制,死扣预算和日程,以往基顿经常在拍摄中即兴发挥,现在也被禁止。还有,当时的话筒体积很大,只能藏在演员面前的抽屉里、花丛中,演员只能对着话筒念台词,巴斯特·基顿那种大范围移动的表演方式根本就无法录音。1933年,在屡次进行戒酒治疗没有效果后,米高梅和基顿解约。而其它公司也因为酗酒问题不愿跟基顿签约,基顿的明星生涯宣告结束。四五十年代,我们只能在一些电影里看到跑龙套的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