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何时起孩子会遇到钱?(一)

当孩子遇到钱——绕不开的财商 作者:徐国静


从一出生,孩子就遇到钱,并随钱遇到了一系列问题,钱和做人、做事、交友、选择、尊严时刻发生着各种联系。对于孩子,钱不是简单的购物钞票,而是“智商、情商、财商”三商启蒙的钥匙。

1—3岁孩子在商场和超市里遇到钱

钱可以是硬币和纸币,但在1—3岁孩子的眼里,钱变成了吃的、穿的和用的。

3岁前的孩子手里很少拿钱,但从父母的言行里能听到钱,看到钱。所以,钱在1—3岁孩子的记忆里,不单单是一个词,而是和家里发生的各种事情,以及自己的吃喝玩乐连在一起。

3—6岁孩子在想象和游戏里遇到钱

钱是钞票,但3—5岁孩子的意识里钱可以通过想象、游戏、移动交换到各种想要的东西。这和人类早期的原始交换和货币创意的情形极其相似。

孩子乐于在游戏里遇到钱:英国维珍集团创始人布莱森,自己改造了一个玩具小火车,经过改装后提速,便举办了一个小火车玩具展,向小朋友收两块巧克力作为门票。

孩子渴望在生活里遇到钱:美国财富大亨巴菲特5岁摆小摊卖口香糖,瑞典英格瓦5岁卖第一盒火柴。在这些游戏式的买卖中孩子遇到钱,并学会挣钱。

6—9岁孩子在购物和劳动中遇到钱

能挣钱是一种能力,会花钱也是一种能力。

中国父母用“孩子打酱油”证明孩子顶用了。打酱油这么一件小事为什么能证明孩子长大了?

因为会花钱办事是孩子走出家门,与社会交往,能拿钱进行物质交换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买卖中才能体现,因为购物需要具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交往能力等等。一个人能否立足社会,独立会花钱办事,不吃亏上当是一个重要标志。

外国父母把孩子能挣钱作为长大的标志。美国人鼓励孩子自己挣零花钱。美国费拉?格雷6岁用石头画画卖,最后成为商业奇才。

9—12岁孩子模仿成人拿钱买面子和尊严

多年前有个朋友在电话里失声痛哭。问及发生了什么事,她说儿子偷了家里的钱,请全班同学吃羊肉串上瘾,后来,又请喝啤酒。老师把她叫到学校,她觉得自己特别没面子;儿子学习成绩平平,每次家长会都点名遭到批评,现在,偷家里的钱竟是为了请同学喝酒,太辜负她的期望了。

这个故事很典型,拿钱买面子买尊严,这是9—12岁孩子常干的事。老师和家长总把这样的行为归于品德出问题,甚至对孩子失去信心。其实实属心理问题。孩子渴望被重视被关注,于是模仿成人摆阔拿钱买人缘。父母如果了解孩子的这一心理,及时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你必须先做好你自己的事,而不是拿钱讨好,因为钱买不来尊严,只能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

12—15岁在学校和家里经常遇到钱

钱能创造形象,钱善于包装人。所以,民间流行一句话:“人是衣裳马是鞍。”

12—15岁青春期萌动期的男孩女孩子特别在意自己的形象,喜欢通过追逐时尚吸引异性的目光,童年的朋友圈和择友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人际交往的方式由儿童式的游乐逐步渗入金钱参与的情感交往。各种派对和生日聚会花销不断攀升。

我在一项中学生消费调查中看到一个惊人的数字:北京一所名校中学生生日聚会平均消费每人上千元。商品经济时代,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都会遇到钱,当钱和情感发生联系,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被情感和附着在情感之上的钱带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