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孟子、东方哲学与男性性别(1)

李安哲学 作者:亚当·巴克曼 罗伯特·阿普


尽管李安对普罗克斯的中篇小说的再现确实要在某种程度上感谢酷儿电影,但它以非同寻常的方式超越了这种电影体裁,而且电影本身也不止是对男性中心主义的再现或批判。西部情节剧明白无误地、酷儿电影含蓄隐约地倾向于消费者。就这个方面而言,《断背山》不属于这两个流派的典型。取而代之的是,它试图从东方哲学的视角来呈现男性性别。

东方思想可被用于支持性别理论的想法也许看似荒唐。实际上,在涉及性别角色时,东方思想在许多方面都与西方思想一样僵化。例如,孔子将社会视为分阶层的,由五种重要关系所决定。萨满教传统倾向于将性别看作变动的,不大关注性别角色问题,而儒家思想则高度重视性别及其各自的角色,同性恋倾向—对于孔子而言完全像对《法律篇》(The Laws)中的柏拉图一样—被视为需要加以治疗的天生缺陷或疾病。然而,儒家思想中有一支血统使我们得以从道德的意义上去看待性别。我们在孟子的儒家哲学中发现了这一点。孟子思想中没有我们在西方思想里所认为的身心二元论。取而代之的是,它从“心”的角度去思考人。与他同时代的儒家学者告子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性”(本性)是纯身体的或生物性的概念,藉此可从消费和生育的角度上看待人类。可是,孟子凭借其“性善”论批驳了这种有关“性”的生物观。这在他的那个有关乞丐的著名例子中做了令人难忘且生动鲜明的描绘:当人们以一种令人不快和对人不尊重的方式向乞丐施舍食物时,乞丐拒绝了食物:“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的例子证明,人类的首要兴趣不在于食色,而是具有伦理倾向。在西方思想看来,人类的标志是意欲立场,我们要始终对世界提供给我们的具有代表性的可能性保持警觉。孟子思想中的对等立场是一种伦理立场,由此,人类会朝着一种伦理方向在世间穿行,人类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伦理动态形式: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