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让我们的气场散发出书香的味道 1

气场修炼术 作者:陈艳军


“书香”从何而来?许多人不太清楚。从前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芸香草亦称芸草,产于我国西部,这种草有一种特别的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为“书香”。一个具有书香气质的人,其身上也仿佛散发出淡淡清香。说到书香气质,当然离不开书。人的气质文雅卑俗、清明混浊往往与读书紧密相关。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海伦·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高尔基说:“我爱书,每一本书都为我打开了一扇面向新世界的窗户。”书对人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读书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品位,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书的背后有着另一个绚丽的、安宁、博大的世界。在那里,鲜花盛开,云蒸霞蔚,人们仿佛得到了重生。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些装腔作势附庸风雅的人往往因形式大于内容,气质也就趋于浮躁。读书人的感性、直觉造就的是理性的深刻思想,这种体验是令人神往的精神追求。因此书香气质往往是以沉静的理性气质为基础的。其实不只是书,自然世界里的诸多现象一旦经由人的心灵感悟和深切思考,都会充满思辨之美、统一和谐之美,散发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哲理的气息,对人生具有启迪性,对个人气质也具有陶冶性。一花一世界,书香气质的神韵,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知性气质

知性气质洋溢着一种理性的智慧的光辉,不是直觉的感性,而是知性的警醒。不是取象传情,而是理蕴涵示。知性并不意味着没有强烈的情绪,而是说与理性色彩极浓的冷静观察相比,情绪不再张扬,而显得节制,情感也不那么奔放,而显得聚敛。这种理性气质,在钱钟书的作品中处处表现。钱钟书摒弃那种温和的取笑,代之以对人性弱点和人性困境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极其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从而呈现出与传统忧患意识常有的那种沉郁缠绵格调迥然不同的气质:觉醒和警悟。钱钟书先生被誉为“文化昆仑”。在他的著作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他的散文大都收入在《写在人生边上》一书中。他的学术著作如《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援引的参考书目数以万计,且涵盖了文、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钱钟书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接受经史子集的熏陶,在青年时期,他便成了一个出色的旧体诗诗人。同时,他非常重视西方思想家的著作,尽管他并不一定赞同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却非常重视他们的某些具体论断。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色彩。他对文化、人生、人性的文学思考是那么真挚,使得文学再也不是那种有感伤色彩的哀怨掩抑,悲慨兴怀,而是一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这一点,钱钟书与鲁迅惊人的相似。在对生命存在的文化哲学反思上,鲁迅和钱钟书都以坚劲的否定性力量透视以恶为形式的人性的弱点,不过,两人的侧重有所不同,鲁迅着眼于它的阶级性和族类性,而钱钟书则侧重于它的人类性。如果说鲁迅是一个坚强的斗士,于人生深处呐喊以醒世,那么钱钟书则是一位睿智的学者,执卷于人生边上欣然独笑以醒世。这是真正觉醒者的冷笑,冷峻而尖刻,挚热而深沉。钱钟书明确地说他最终的兴趣不在于他自己归属的知识阶层这一小类,也不在于中国的族类,而是整个两足无毛、圆颅方趾的人类。钱钟书执著地追求一种类性相通的精神境界。与大多数中国当代先锋作家相比,钱钟书受过西方理性主义的深刻洗礼,他的气质就和他的作品一样,透露出极其强烈的理性精神,达到“无痕有味”的境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