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宫书画 旋聚旋散(1)

翰墨丹青千古事 作者:张春岭


明代的宫廷书画收藏,既不同于它的前朝宋元,也不同于它的继任者清朝,显得有点另类。宋元清朝的宫廷书画收藏,像大坝聚水,民间收藏的宝贝总是源源不断地向宫廷聚拢,不到王朝的大坝土崩瓦解,不至于大规模流失,明代却如海边潮涌,书画从宫廷流散到民间,高官权贵那一双双肮脏的手,又把这些书画攫取到自己家里,然后是抄家,书画流回宫廷,再因种种原因流向民间,潮起潮落,聚聚散散。明代宫廷的书画收藏,正是在这种聚聚散散的状态中,与大明王朝一路同行。虽然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虽然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对于寿命长达200多年的大明王朝,这种聚散,这种变迁,是不是太快了一点?

1.只把书画当财宝

从晋代书画收藏勃兴以来,就像周天子的九鼎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传国玉玺,法书名画的拥有是王朝正统的象征,不论是造反夺权或发动宫廷政变,皇帝上台之后接收前代的档案文书、典籍书画,并不断扩大自己收藏的规模,可以证明“真龙天子”不容置疑的身份地位。明代开国的朱皇帝倒好,他没有把接收过来的书画当回事,倒把它们当成金银财宝一样,赏赐给皇亲国戚、勋臣名将了,看来从安徽的放牛娃到大明的皇帝,看问题自然有不同寻常之处。而他的龙子龙孙们也继承了老朱皇帝的作风,大开赏赐之门。

明代宫廷收藏的家底是相当丰厚的。洪武元年,朱元璋定都金陵,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平定中原,攻陷元大都,元代皇帝中讲求收藏的不乏其人,宫廷书画收藏宏富,徐达亲自率兵查封元内府书画典籍,全盘接受,未使其遭受劫难,为明代宫廷的收藏打下了基础。洪武五年(1372年),对宫廷藏品进行登记造册,并专门成立了一个追查内务府官员违法行为的稽查司,兼管宫廷文物艺术品。这一部门从1373年到1374年对元朝皇家留下的藏品进行了全面的清点,并对书画作品盖上“典礼纪察司印”作为标记,因为这种印记常见于手卷的右下方边缘,只露“司印”或兼露“纪察”半印,估计另一半是盖在了执管库藏文物的账簿上。可惜这一账簿后世不见其踪影,只知道盖有这种半印的书画现在存世的还有几十幅。然而从传世书画收藏印记上看,就看到了两位出手阔绰的皇帝:朱元璋和朱瞻基。

晋恭王朱棡(1358—1398年),1378年被封为晋王,是朱元璋的第三子。他博雅好古,收藏甚富。至今,许多书画作品上留有“晋府图书”、“晋府书画之印”、“晋府奎章”等印记,皆为其收藏印记。朱元璋赏赐了他大量书画,虽然具体数目不清楚,但现存的艺术品中,盖有晋王章的有33幅,其中有半印标记的15 幅。得到朱元璋大量赏赐的还有黔宁王沐英家族。沐英为朱元璋的养子,以其英勇谋略平定云南,战功显赫,威镇边陲。后获封西平侯,镇守云南。洪武二十五年卒,追封黔宁王。沐英的子孙们世袭他的封号,并一直镇守云南至明末,沐氏后人均雅好收藏,公事之余留心文赋书画,可谓风雅传家。黔宁王家族的书画收藏主要来源之一,就是接受了大量的内府赏赐,如现今存世的李公麟《免胄图》、王振鹏《龙池竞渡图》、郭忠恕《摹辋川图》及大批宋代团扇上,都留有元代内府收藏的印记,这些很可能便是来自明内府的赏赐。

宣宗朱瞻基也是一个以赏赐臣下书画闻名的人,他不仅大量赏赐御制书画,还将宫廷所藏古玩书画赏赐给皇亲国戚,明通鉴记载,宣宗雅善绘事,尝亲画寿星图以赐大臣夏元吉,“其他图画、服饰、器用、玩好之赐无虚日”。

2.皇帝不染收藏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