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沉默,一种黑暗的技能——影片《钢琴课》4

另一面镜子 作者:程远征


四、“两性秩序”

沉默的艾达因为处于“前语言阶段”,所以她没有女性在象征秩序中被赋予的匮乏感,但是自从被贝因唤起爱情的感觉之后,艾达开始主动地想要摆脱“前语言状态”,进入男女的两性秩序中。在这部影片里,琴键带有很强的男性隐喻特征。在钢琴课开始的时候,贝因跟艾达达成了一个协议,即他与艾达亲热一次,便给艾达相应数量的琴键,直到最后把整部钢琴归还给艾达。对艾达来说,这是一种特别的经验。等到贝因决定把钢琴还给艾达之后,艾达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弹琴,竟然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在这部影片中,琴键就象征男人特质,是贝因让艾达真正感受到了男女之情的欢愉。后来,尽管艾达答应斯图尔特不再跟贝因见面,但是她却把琴键当做信物,让女儿把它交给贝因,这个举动暗示着艾达已经把主动权交给了贝因,并且开始进入两性关系的秩序之中,而作为男性的贝因已经成为她的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图尔特砍掉了艾达的手指,这个行为直接把艾达送到贝因的怀中,因为在这之后,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艾达跟其他女性一样,变得有所欠缺,其内在的自足情感世界已经不再存在,她也成为一个两性关系中的匮乏者,而填补这个匮乏的男性无疑是贝因。斯图尔特最终也明白,他的行为实际上强化了艾达的女性身份,并促进了她和贝因两人之间的关系。

在艾达自我认同的转换过程中,镜子和语言是两个典型性的情节点。艾达与贝因做完爱之后,贝因问艾达:“你爱我吗?”下一个镜头直接切到艾达在镜中的特写镜头。听到贝因这句问话,艾达在镜中深深地凝视了一下自己。艾达这个看向自己的目光实际上是她想象的贝因的目光,她眼中的自己是她想象的贝因眼中的自己。从那一刻,她开始依靠贝因的凝视而存在,也开始成为镜像中的女人,艾达的世界不再完整,而是需要一个他者——贝因——来补足这个世界。为了防止艾达再去找贝因,斯图尔特在他们居住的房子外面钉了木板,艾达对此显得很平静,她只是躺在屋内的床上,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对艾达来说,此时她并不是自己一个人,通过镜子,贝因的凝视无处不在。

在影片的结尾,艾达蒙着头练习发音,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声音不好听,她只愿意在黑暗中发音,贝因悄悄走过来,揽住艾达,温柔地亲吻她。过去,沉默的艾达尽管没有说话,但是按照女性主义理论家克里斯蒂娃的说法,她的琴声就是一种诗语言,这种诗语言带有很强的母性特征,“维持着一种先于语言的本体身份”,对男性社会秩序有干扰、对抗甚至颠覆的作用。此时的艾达尽管仍旧不能说话,但是她已经走出了“前语言阶段”,而艾达的父亲所提到的“黑暗的技能”,也跟那架钢琴一样,被深深地埋在了海底。

母女关系是女性电影中经常出现的角色关系。在这部影片中,艾达与女儿的关系十分密切,两人一起交流,共享秘密。全片只有艾达的女儿一个人会用手语,在很多场合,她都是艾达坚定不移的发言者,几乎像母亲的一个延伸体,两人之间的亲昵关系带有典型的“前语言阶段”的特征。“前语言阶段”是孩子依赖母亲的阶段,而在进入父权体制之后,孩子则进入语言所编织的父权社会里,并与母亲疏远,女孩儿则认可自己作为匮乏者身份,期待着像父亲一样男性的到来。在艾达完整自足的情感世界中,艾达的女儿十分享受自己作为母亲延伸体的角色,所以,在两人产生分歧的时候,也是艾达想要打破这种状态,撇开女儿,想要进入两性世界的时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